本书利用鲜为人知的北美史料与新的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1898至1918年间北美唐人街的改良与革命运动如何影响中国政治变革及跨太平洋华人社会改造。特别的是,康有为、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跨国活动引导了北美华人加入改良派或革命党,为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或共和国进行了爱国斗争。这些改良和革命团体包括最早的华人妇女政治组织,发起了1905年反对排华种族主义的跨太平洋抵制美货运动,…
本书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荣禄折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荣禄传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荣禄存札》及《荣禄存各处禀稿》、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荣禄函稿底本》为主干资料,同时搜罗散见于时人日记、函札、笔记、年谱及报刊上的零碎素材,编撰而成的首部荣禄年谱长编之作,累计约百余万字。资料之取舍、编排,除反映荣禄之生平行述外,亦考虑作为史料集供学界利用。
《四海为家》揭示了森的个人阅历是如何影响他对经济学、哲学、身份、社群、饥荒、性别不平等、社会选择及公众生活中的议事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念的形成的。他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学习给人的愉悦和友谊的重要性。他在书中援引了历史上的以及他所处时代的一些伟大思想家的言论,包括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十六世纪的阿克巴,以及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莫里斯·多布、肯尼思·…
本书是一部研究1865年至1915年东南亚地区英国与荷兰殖民地跨境走私的学术专著。作者借助边界、走私、殖民势力与走私群体的活动等,介绍了英国与荷兰殖民地之间3000公里长的海岸边境线的演变,进而展示民族国家建立的开端。通过对边界的划定、建立的关注,以及对违禁品走私活动的细致研究,本书勾勒出欧洲列强在近代东南亚殖民地的国家与地方、官方与私人、…
以独特视角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青年群体:“这一代人才带着希望初出茅庐,就迷失在狡猾的老一 辈为他们准备的烂摊子里”。
展现“一战”前后欧洲青年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人生经历。一方面,从战前的踌躇满志到战后的九死一生、彷徨失落,他们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他们又无异于任何时代的青年,有高涨的个体意识,更热爱民族国家;有热情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