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举办,共展出北朝鎏金银器、陶瓷器、石棺床、响铜器、陶俑等文物共计200余件(组)。深圳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本次展览不仅是山西地区北朝文物精品的展示,更是这一时期兼收并蓄、包容创新文化的艺术再现,也是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也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提供有益借鉴。
此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举办,共展出北朝鎏金银器、陶瓷器、石棺床、响铜器、陶俑等文物共计200余件(组)。深圳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本次展览不仅是山西地区北朝文物精品的展示,更是这一时期兼收并蓄、包容创新文化的艺术再现,也是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也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提供有益借鉴。
宿州市博物馆馆藏铜镜159面。馆藏铜镜造型多样,纹饰精美,涵盖了多种表现题材,更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铭文,时间跨度上涵盖了战国至明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宿州市博物馆铜镜集萃》收录馆藏精品铜镜114件,同时收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宿州工作站考古发掘并收藏保管的宿州境内出土的精品铜镜10件。本书收录的铜镜,始于战国时期,终于明代,以时间为序,以纹饰归类。
本次展览专门选取了长江流域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从内容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璞玉初现”“美玉琳琅”“礼玉煌煌”“玉归华夏”四个部分,基本遵循的是长江流域史前玉器起源、发展、繁荣的时间脉络
本书系首都博物馆承担石景山南宫净德寺遗址明宦官墓出土彩绘漆棺保护修复项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项目基于大量科学实验,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全面地对考古出土非饱水漆木器的保护方法进行了梳理探讨,首次创新性地对中国北方出土典型非饱水类型彩绘漆棺进行科技保护;综合采用多种现代仪器对漆棺制作材料和成型工艺进行科学认知;同时利用三维扫描等先进的高清数字化技术,对彩绘漆棺表面图像、…
本书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铭与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艺术史学(含建筑、工艺美术史等)、历史学、民族学、语言文字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书主要研究范围为7-13世纪的汉藏及其他多民族文明交流史研究,其重点在于汉族、藏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史,其中以汉藏文明交流为核心,兼及历史时期的辽、西夏、吐蕃、回鹘等多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分研究及史料、中国史研究法两部。第一部按时间顺序,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进展和史料解说三个部分,阐述从先秦到近现代各时期的中国历史研究情况,在近年来新出土和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介绍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反映日本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状况。第二部为史料解读法,强调目录学、金石考古学、地理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列举了中国历史方面的研究论著。
《…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是我国规模较大、沿用年代较长的古代城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97年至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连续多年对古城遗址及周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春秋战国至清代共清理发掘2158座墓葬,其中汉代214座、代魏5座,共219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本书即是对此期间所发掘的汉、魏墓葬成果的全面报道。
烟台三十里堡汉墓群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办事处三十里堡及岗嵛村南一线黄海海滨丘陵地带的一片山冈上,当地称“牟城72冢”。该墓群的发掘始于1974年,当时清理被毁墓葬3座。1998~2013年间,墓地经多次清理发掘,清理两汉墓葬200座左右,为研究该地区两汉时期的葬俗、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胡家草场墓地,位于郢城遗址东部,西距郢城遗址东城墙0.98千米。2018年11月~2019年3月,胡家草场墓地共发掘18座墓葬,其中12号西汉墓出土了大批简牍,内容含岁纪、历日、法律文献、日书、医方、簿籍、遣册等,是郢城遗址周边区域西汉墓葬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单座墓葬。墓主或为管理南郡日常行政的“主簿”“功曹”。这批墓葬的发掘丰富了荆州地区西汉时期考古发掘成果,也为研究西汉早期江陵县治、…
秘鲁北部的莫切壁画是古代美洲伟大的艺术传统之一,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不为人所知。这些壁画创作于没有文字的时代,是了解莫切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键。本书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历史深处寻找莫切壁画艺术的起源,展现了7世纪前后莫切壁画艺术在形式上的转变,以及图像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和政治世界中的广泛变化,揭示了南美洲古代史的书写既需要艺术史,也需要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