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稿钞本集成》(二编)收集清代学人之金石类著述三十余种,凡三十卷。每种稿钞本著述均冠解题,系首次影印出版,公诸社会大众,不仅可为诸多学科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料信息,亦可为全面了解金石书法文化提供可靠之文献依据。
《金石学稿钞本集成》(二编)收集清代学人之金石类著述三十余种,凡三十卷。每种稿钞本著述均冠解题,系首次影印出版,公诸社会大众,不仅可为诸多学科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料信息,亦可为全面了解金石书法文化提供可靠之文献依据。
金石之学,始于汉魏,盛于两宋,至清代经史小学昌盛,嘉道考据学者尤致力于金石史料收集、著录、考订及利用,证经考史,专著迭出,令金石学益趋精邃,蔚为大观。其间著述有大量未经刊刻者,亟待发掘。《金石学稿钞本集成》(初编)收集清代学人之金石类著述五种,凡二十卷。每种稿钞本著述均冠解题,系首次出版,公诸社会大众,不仅可为诸多学科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料信息,…
本书为“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三,是中蒙合作撰写的考古发掘报告,弥补*国在蒙古国文物考古研究上的遗憾,弘扬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进而探讨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2006年)》为“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二,是中蒙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考古发掘报告。2006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地区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石筑祭台与回鹘大型砖室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本考古报告对此四方形遗址的布局、…
《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2006年)》为“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二,是中蒙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考古发掘报告。2006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地区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石筑祭台与回鹘大型砖室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本考古报告对此四方形遗址的布局、…
战国赵北长城,是内蒙古境内修筑早的长城。关于这道长城的修建,《史记》作了记载,此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所提及。将赵北长城的遗迹真正作为考古调查的,还是195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成立以后的事。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的前身,在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的前辈学者李逸友先生,对赵北长城的调查研究深入。李先生通过调查认为,…
东亚世界首次形成于唐代,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唐朝的军事强大,而在于其文化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法律制度被各国自主移植,构成共同的文化基础。唐代形成东亚世界的成功经验在于开放和包容,在达成文化共识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在探索东亚未来的时候,深入研讨其过往的历史文化交融,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所考察的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存在着近千年的长期紧密关系,…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
《渤海瓦当研究》以唐代渤海国境内出土的瓦作构件类遗物为研究对象,旨在透过瓦作建筑类遗存的表象获取全新的信息、构建全新的平台,拓展渤海文化研究的学术视野、完善渤海文化研究的认知空间、提升渤海文化研究的认识高度、充实渤海文化研究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立足于考古发现、致力于多学科兼容并蓄的学术课题。对于渤海文化而言,瓦作产品、瓦作建筑均属于外来文化、舶来品,其在渤海国境内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