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理论与政治(守望者)》通过梳理18-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历史与理论”“政策与政治”“进步的技术”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该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理论与政治(守望者)》通过梳理18-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历史与理论”“政策与政治”“进步的技术”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该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早期国家》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模式的学术力作。本书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系统分析中国早期国家从起源到形成的复杂过程。作者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社会结构、权力组织、礼制发展等方面的全面研究,提出了关于国家形成机制和文明演进路径的新观点。本书不仅关注权力的政治性,还从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剖析早期国家的多重作用,揭示了中国古代国家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
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书中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落。《周礼》六冕的兴衰变异,折射出了服饰与权力、…
本书拟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现有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资料的基础上,从现代汉族的体质特点出发,采用古人种学的方法与理论,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索。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有较远的距离,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开始有了直接的联系。秦汉-宋元时期大规模人口的频繁迁移是现代汉族形成的重要条件。“汉族”…
该书以丰富的图像资料与专业解读,全面呈现良渚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并将其置于中华文明的大历史框架中,从礼制文明的视角探讨良渚玉器如何奠定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基础,揭示其与权力象征及信仰体系的深层关联。
洛阳古代陵墓石刻是历史上洛阳艺术匠师在漫长的时代所创造的艺术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珍贵宝藏。对其进行整理研究,汲取精华,借鉴其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传统,对于发展新时代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洛阳陵墓石刻作为相对独立的造型品类,从东汉到清代,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赋予特色的表现形式。每座墓葬的石刻群,从选型、造型、组合、布列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