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暨中古考古论集/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书系·乙种论集·第肆号》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发表的历史时期考古论文的结集,分为五组。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暨中古考古论集/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书系·乙种论集·第肆号》首组六篇论文有关今南京、丹阳、句容一带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提出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于中原地区、南京麒麟铺石兽并非南朝宋代而是梁代之后的、石兽中的有角兽可称天禄(一角…
该书系统梳理了近20余年来汉魏洛阳故城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与古都文化研究提供全新学术支撑。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废弃于唐初,作为城市的历史延续了1600多年,作为王都或国都的历史有近600年,城址面积最大时接近100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
《秦国早期历史之重构 》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 与考古实物资料,采用多学 科、多角度、多视野的探讨 ,校正了传世文献记载之讹 误,补充了失传的历史史料 ,对秦国早期历史进行了重 构与解读,揭示了秦史的真 相。本书深入探讨了秦人的 族源、迁徙与文化,提出了 一系列新颖的观点;校补了 《史记》秦襄公至出子年代 事迹,揭示了秦襄公伐戎, 秦襄公、文公营建秦国之真 相; 集中考察了秦襄公…
唐兰是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文字考释、西周铜器断代以及利用青铜器铭文重新构建西周历史这三个领域,这三个研究方向与传统金石学紧密相关。《古文字学导论》《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三部著作集中体现了唐兰先生的金石学研究成就。本书广泛搜集并深入分析了众多文献资料,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本书聚焦19世纪中期以来英法人类学的祭祀理论,分析、说明和评论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解析祭祀的不同方式,审视这些既有方式的方法、内容及思想特征,帮助读者把握究竟应该如何追溯祭祀的源流,以及如何从实际生活情景下的祭祀实践和观念入手提出理论概念。作者延续其近年来坚持的“广义人文关系”视角,评述与祭祀相关的重要理论,涉及的重要人类学家包括泰勒、史密斯、弗雷泽、莫斯、于贝尔、葛兰言、马林诺夫斯基、…
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
《寻古中国》以总台同名历史文博纪录片为框架,以扎实的前沿考古成果为依托,寻根求源,多角度探索、呈现早期中国。
图书共分为《古滇记》《古蜀记》《稻谷记》《玉石记》《云梦记》《寻夏记》《河洛记》七个篇章,以地域为框架,将早期中国文明从“启明初升”到“满天星斗”的广阔格局呈现在读者眼前,记录“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古探源心路历程。
…
本书由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为授课而作的笔记和手稿片段集合而成。作为19世纪杰出的文化史、艺术史家,布克哈特在书中从自身文化视野与价值立场出发,以笔记的形式对从古代到大革命时代的西方历史进行了极具个人风格和审美意味的呈现与描述。通过对19世纪贯穿整个政治领域的公理——平等主义的大众民主,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及其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福利国家——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