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四川大学图书馆

站内搜索

  • 本书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宋耕的代表著作,从传统文化中才子书生的大众形象出发,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历代经典文学文本和历史叙事的分析,考察男性气概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建构过程。作者认为,在前现代中国,“男性气概”的概念是在社会阶层和政治权力网络如君臣关系中构想出来的,而不是与“女性”对立。换言之,在前现代中国,社会性别话语更多是以权力而非生理性别为基础。文弱的“才子”形象,…

  •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唐后期,即安史之乱(755—763)以后的皇权,从政务决策与君臣关系中皇权能动性的角度,考察皇权的表现形式和行使方式。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聚焦皇权对政务信息的控制、皇权对议题及议政程序的控制,以及皇帝构建、强化与大臣的私人性关系。唐后期皇权行使的方式,既包括直接干预异姓爵袭封等公开层面的显性权力,也包括皇帝有意识地通过对信息控制、…

  • 本书以“两汉承续”和“新汉本位”为关键词,以光武帝(25—57)、明帝(57—75)、章帝(76—88)三朝为考察中心,探讨东汉王朝前期合法性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两汉承续”指西汉、东汉之间的继承和接续。“新汉本位”指以“新汉朝”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本位建构东汉政治文化的思路。东汉朝对两汉承续的认知和叙述,经历了一个协商、选择、厘定,从歧异到整合的过程。建武年间存在“创业革命”与“中兴前汉”…

  • 1914年那一代青年人在人们的记忆中占有特殊地位。本书将这代人从史书定论的遮蔽中拯救出来,令他们被世人理解。他们是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中产阶级青年,代际意识和民族主义经历令他们与众不同。通过大量文本研究,本书呈现了当时欧洲的集体心态与个人心态,探究“一战”如何搅动参与者的人生,展现悲观主义和绝望情绪蔓延、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衰落、法西斯兴起,…

  • 《列强在华使馆区特权制度研究:1901-1950》论述20世纪上半叶列强在华使馆区特权制度产生、发展和被废除的过程,探讨其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从一个侧面揭示列强的侵害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展现民族、主权意识觉醒下中国历经奋斗走向独立自主的艰辛过程。

  • 官制研究一向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头戏,曾被誉为古代史研究的“四把钥匙”之一。本书以元朝官制的形成为中心,深入探讨了前四汗时期官制研究中比较薄弱之处,修正了前人的一些普遍看法。本书认为,元朝的官制主要形成于三个时期:一是太祖朝,二是太宗朝,三是世祖朝。世祖朝奠定的有元一代官制是在继承延续前四汗时期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适当补充和更新,世祖的“采行汉法”…

  • 窝阔台是大蒙古国时期的第二任大汗。他前承成吉思汗未竟之业,后启大蒙古国建制之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学界目前鲜有对该人物及其时代的研究论著。本书从军事安排、行政体系、经济举措及家族关系等方面,分析窝阔台汗对大蒙古国的统治方式和这一时期的国家变化。窝阔台成功处理了幼子势力带来的威胁,维护了汗权独尊和中央集权,构建了大蒙古国的制度框架,大量吸纳外部的人员、制度,推动了大蒙古国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