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日本东南亚史专家编写的一部东南亚简明通史,讲述了从史前时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南亚地区发展史。作者从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明,讲到东南亚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转地,如何在印度和华夏两大文明的影响下兴起,东南亚各个民族和国家如何在交融与冲突中实现发展,并不断地将外部文明融入本土,创造出多样的灿烂文化,最后又讲述了在西方的逐步侵入下,东南亚如何从传统社会向近代萌动的历史过程。…
本书是由日本东南亚史专家编写的一部东南亚简明通史,讲述了从史前时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南亚地区发展史。作者从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明,讲到东南亚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转地,如何在印度和华夏两大文明的影响下兴起,东南亚各个民族和国家如何在交融与冲突中实现发展,并不断地将外部文明融入本土,创造出多样的灿烂文化,最后又讲述了在西方的逐步侵入下,东南亚如何从传统社会向近代萌动的历史过程。…
本书以条目齐全的清乾隆本为底本,并以天一阁残卷本、明万历本、明崇祯本、清咸同本及其他相关文献参校,勘定文本,疏通疑难,力求科普性与专业性并重,为学界提供可参可信可用的全新整理译注本。
一个社会对待死者的方式和态度是了解这个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的有力线索,而作为社会活动的葬礼也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之一。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香农·李·道迪(Shannon Lee Dawdy)聚焦美国葬礼革命,以人类学家的身份闯入了暗潮涌动的殡葬行业,与殡葬师、防腐师、设计师、公墓所有者、死亡导乐、创业者以及遗属交谈,真实记录下当代美国人对死亡的态度迅速变化:…
本书作者基于世界各民族神话传说,画了出其中的40种幽冥世界,以制图师的专业视角和精细度描绘死后世界的形态、方位、体量,又规划出来世之旅的路线,为虚幻的世界搭建出具体的形态,让不可见的世界一目了然。
玄珠妙算--中国算学文化展”是深圳博物馆自主策划的原创专题展览,分为序厅、三个单元和尾厅,共展出236件展品。展览围绕中国算学的发展历史展开,以各历史时期的算具为主要展品,介绍古人对数和计算的认识、历史上筹算和珠算的萌发与发展、近现代计算工具的演变,现代电子计算机到量子计算的发展历程。
本书根据佛教女众出家制度在中土的发展演变,从宗教史、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探讨两晋南北朝出家女众的信仰、政治权力和社会观念的相互影响,进而以“女性出家”这一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佛教中国化与化中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通过梳理佛教出家女众制度在中土确立的过程,揭示出家女众的信仰生活和女性职业修道制度对中土社会、政治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使我们既能了解女众出家制度传入的近三百年中出家女众的基本面貌,…
本书是2020—2023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开展的“江苏六朝石刻病害调查与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对32处江苏境内分布的六朝石刻开展了现状调查,针对六朝石刻出现的开裂、脱落、溶蚀、粉化、龟裂、微生物污染等主要病害进了统计记录,并对石刻的风化程度、微观形貌、成分分析、环境因素等进行了科学勘察。六朝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依据现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新疆历史文物展”展览通过大量文物及相关材料,系统宣传新疆璀璨的历史文化,展现多元一体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深刻地阐明,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辉煌历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土…
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是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以往对历史上的国家祭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展开研究,本书则将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信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贯通起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祭祀与地方祠祀、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尤其在秦汉至宋朝祭祀发展的脉络中考察隋唐的情况,前瞻后顾,视野开阔,呈现了国家祭祀对于民间社会乃至普通民众的意义,…
《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对季羡林先生主编《敦煌学大辞典》(1998年版第一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扩充,不仅修改完善原有词条、附录,还增加新词条、新附录和新门类,涵盖敦煌历史、语言、文学、艺术、考古、宗教、学术史等7大部类,各时代艺术、历史地理、佛教典籍、政治、军事、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著作、人物等68个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