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上午,四川大学图书馆与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授课,在图书馆特色资源中心举办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文学文献学》的古籍实践课程,由特色资源中心李咏梅和丁伟两位老师主持,并由来自特色资源中心的多位老师联合授课,文新学院王红教授、戴莹莹副研究员带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1级25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课程。
课程开始后,首先由李咏梅对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资源做了介绍,随后带领同学们到古籍阅览室、修复室、古籍书库、港台阅览室进行现场学习,各库室负责老师分别对阅览室馆藏情况、如何利用线上及线下古籍资源、古籍保存的温湿度等条件、古籍修复的步骤及操作方法、古籍版本的源流与演变、拓片编目的具体操作以及古籍整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接着,全体师生参加了古籍整理实践研讨会,由丁伟做了题为“衡山秘笈——贵阳陈矩的藏书与刻书活动”的专题讲座,结合实际工作展示如何在古籍整理中利用馆藏资源有效开展科研工作,使同学们对馆藏特色资源及其研究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参会师生还就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文学文献学领域今后有待深入的课题,进行了研讨,并针对特色资源的种类和使用及整理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图书馆老师鼓励同学们有时间多参与编目、释读等古籍整理实践,高效利用馆藏古籍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厚重的历史是民族前进的基石,古籍应该“潮”起来,文化应该“活”起来,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识,发挥更大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次实践课是图书馆践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图书馆积极开展馆、院合作,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嵌入教学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图书馆深入开展特色资源阅读推广的重要宣传活动。实践课让同学们零距离地接触到了馆藏古籍,加深了对古籍的感性认识,开拓了学习和研究视野,同学们反响热烈,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开展此类实践课程活动。
图/文 李咏梅 王飞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