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 views
推荐理由
对于那些在文科或理科之间徘徊、寻找自己学习方向的学生,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思考路径。书中对文理之争的探讨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当前,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倾向于认为理工科更“有用”,就业前景更好,而文科则“无用”。在“重理轻文”观念盛行的环境中,作者吉见俊哉对此提出了强有力的反驳。
吉见教授认为,文科的价值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生产,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重新审视社会的价值尺度。他区分了“完成目的型的有用性”和“创造价值型的有用性”,提出文科擅长质疑和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相反,理科虽然注重在短期内产生具体成果,但如果社会的价值尺度发生变化,理科的“有用性”也会随之失效。这一分析深刻揭示了文科对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用”,更在于它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质疑与创造。
此外,书中关于“大写”的大学概念也非常值得借鉴。在现代社会,知识获取和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年轻人或学生的专利。吉见教授主张打破大学只属于年轻学生的传统观念,提出“人生三度入大学”的理念,即大学不仅应为18岁的高中毕业生服务,也应成为35岁的职场人和60岁的退休者再教育的场所。这样的思路对中国大学未来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特别是在终身学习日益重要的今天,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探讨了关乎整个日本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年轻人未来发展的宏大课题。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吉见教授作为高等教育变革的亲历者、学术研究的参与者和对年轻人充满关怀的长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本书也能引发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面对日益强调“实用性”的社会压力,如何坚持文科的独特价值,如何为学术研究注入更广阔的意义,吉见教授的书无疑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理想与人生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