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 views
推荐理由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书名就吸引了我。何为“优秀的绵羊”?“绵羊”适合圈养,适应性强,没有目标,容易被裹挟着前进,正如书中所说的“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这本书常常会引起我的共鸣,引发我的思考,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上了大学就一切都好了吗。
由于选拔标准本质和现象的割裂,我们为了达成目标常常过度追求量化的指标而忽略背后的本质目标,这也会让我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因材施教,常常与弟子一起讨论,不仅有做人、学习、教育,还有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重要问题,尊重学生的差异,启发学生的思想,苏格拉底也是如此。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为人师表的典范,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我们期待和想要看到的,仅靠填鸭式教育远远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的人才。
然而教育系统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大环境也许会持续很久,身在其中的学生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想,我们要学会批判,学会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不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所裹挟,不要被“常识”这匹蒙着眼睛的野马拉着跑。我们要认清自我,反思自我,人可以一直忙忙碌碌,不需要灵魂,但这会让我们感到空虚。倘若大学四年仅仅是为了职业做准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自我的了解,那大学的意义将变得很局限。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精神想象力”一词,指一个人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精神想象力”的实现要求我们拥有勇气,即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旁人眼里也许是不走寻常路,是行不通的,也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传统和平庸决裂,与内心的声音并肩作战。
我曾看到一句话“当不用赶路的时候才能好好赶路。”诚然,我们在时代的浪潮里,个人能改变的事情实在很少,但即使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和机会,也可以尽可能地选择做一些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也会选择做的事情,做真正喜欢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