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4 views
推荐理由: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是爱欲之死的社会,真正的爱欲是进入他者的乌托邦。产生爱欲的条件是一个人在“他者”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在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与产出。本书中,最引起我思考的是“忧郁症”“承认‘无能为力’”“想象力”三章。
“忧郁症”这一章提到:“忧郁症是一种自恋性的病症,病因往往是带有过度紧张和焦虑、病态性控制狂色彩的自我中心主义。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确认‘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了‘我’的参照物。”由于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比较、归类、标准化,他人已经失去了差异性,只是我比较的对象,整个世界都是“自我”的一个倒影。
“承认‘无能为力’”中提到“如今,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不应有情节、有故事或者带有戏剧性,而应该是一种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如今快节奏的社会制造出的是快餐式的爱情和工业化的糖精。爱可能给人带来愉悦但也会让人感到痛苦,当爱被包装成为只有愉悦的消费品,不止爱,当下很多东西都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这也让我想到了《美丽新世界》,里面的社会是一个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世界,那个社会是被工作和娱乐填满的,不管有多少的烦恼痛苦,只要服用一粒“苏摩”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幸福的飘飘然,但是当我们拒绝负面的情绪,将一切以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社会里也就不再有个性,不再有个人。
“想象力”中提到“信息和想象是完全对立的力量。闭上眼睛这个动作是否定性的,是不被今天的加速度社会的肯定性和积极性所容忍的。”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想象力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充,愿望不再是无意识的,而是受有意识的选择的支配。消费文化刺激了我们的愿望和想象,使我们在白日梦中游走。一个完美的理想模板套不进任何一个鲜活的有棱角的人,当我们的想象力被迫升华,失望也会随之而来。
本书总的来说短小精悍, 某些概念和引用的话作者并没有详细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的障碍。但是这本书是发人深省的,让我反思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绩效社会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失去了什么却好像隐身了一样不易被发现,随波逐流或许会让我们感受到安全和舒适,但却很难让我们变得独立和强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观点让我一惊,这和平日里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的观点正好相反,甚至和我原来的想法对立,也不禁让我质疑自己,反思自己,是否在温水里泡得太久而安于现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于眼花缭乱的信息的辨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