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之死 | 四川大学图书馆

爱欲之死

推荐理由: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是爱欲之死的社会,真正的爱欲是进入他者的乌托邦。产生爱欲的条件是一个人在“他者”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在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与产出。本书中,最引起我思考的是“忧郁症”“承认‘无能为力’”“想象力”三章。

“忧郁症”这一章提到:“忧郁症是一种自恋性的病症,病因往往是带有过度紧张和焦虑、病态性控制狂色彩的自我中心主义。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确认‘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了‘我’的参照物。”由于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比较、归类、标准化,他人已经失去了差异性,只是我比较的对象,整个世界都是“自我”的一个倒影。

“承认‘无能为力’”中提到“如今,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不应有情节、有故事或者带有戏剧性,而应该是一种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如今快节奏的社会制造出的是快餐式的爱情和工业化的糖精。爱可能给人带来愉悦但也会让人感到痛苦,当爱被包装成为只有愉悦的消费品,不止爱,当下很多东西都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这也让我想到了《美丽新世界》,里面的社会是一个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世界,那个社会是被工作和娱乐填满的,不管有多少的烦恼痛苦,只要服用一粒“苏摩”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幸福的飘飘然,但是当我们拒绝负面的情绪,将一切以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社会里也就不再有个性,不再有个人。

“想象力”中提到“信息和想象是完全对立的力量。闭上眼睛这个动作是否定性的,是不被今天的加速度社会的肯定性和积极性所容忍的。”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想象力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充,愿望不再是无意识的,而是受有意识的选择的支配。消费文化刺激了我们的愿望和想象,使我们在白日梦中游走。一个完美的理想模板套不进任何一个鲜活的有棱角的人,当我们的想象力被迫升华,失望也会随之而来。

本书总的来说短小精悍, 某些概念和引用的话作者并没有详细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的障碍。但是这本书是发人深省的,让我反思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绩效社会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失去了什么却好像隐身了一样不易被发现,随波逐流或许会让我们感受到安全和舒适,但却很难让我们变得独立和强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观点让我一惊,这和平日里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的观点正好相反,甚至和我原来的想法对立,也不禁让我质疑自己,反思自己,是否在温水里泡得太久而安于现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于眼花缭乱的信息的辨别力。


期数
二百零四
书籍简介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作者名字
[德] 韩炳哲
作者简介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发布时间
同类书籍作者
[德] 韩炳哲
同类书籍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2019年
同类书籍名称
倦怠社会
同类书籍索书号
C91/4595
图文作者
毛怡宁
图文单位
经济学院 2022级本科生
审校人
马梦灵
本期封面
本书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2019年
本书索书号
B84/4595//[2019]
组稿
资源建设中心
馆藏地
同类推荐图书图片
同类书籍馆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