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古籍,人文传承未来——孙显斌研究员川大讲座开启文化传承新视角

数字赋能古籍,人文传承未来——孙显斌研究员川大讲座开启文化传承新视角

撰稿
古籍特藏中心
发布
党政办公室
审核人
张盛强
发布时间
2025-04-30

2025年4月28日下午3时,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工学馆五楼报告厅举办了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显斌主讲的“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数字化”主题讲座。

讲座开始前,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兰利琼向大家隆重地介绍了主讲人孙显斌研究员,肯定了他在古典文献学、科学技术史、数字人文等领域做出的贡献。


1745976989159620.png


这次讲座以数字人文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古籍数字化在人文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工程实例,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而对古籍数字化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745977128657567.jpg


他认为,我们当下正处于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场伟大的革命——信息革命中,这场革命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他认为“数字人文”就是用数字技术进行人文研究或教育,主要包括检索、数据和可视化。“典籍数字化”作为“数字人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包含图像化、文本化和知识化(本体化)三个层次。他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本体化”思路以解决古典文献中的语义指向问题和语义切分问题等,从而建构出时间、地名、机构、职官、人物、文献、事件这七大类本体,以便对文本进行聚类分析,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进程。最后他指出,“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化”,目前仍停留在重复建设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开发。

报告结束后,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副主任丁伟作为代表将四川大学馆藏《初白诗钞》的再造善本赠予孙显斌研究员。随后,兰利琼馆长、孙显斌研究院和丁伟副主任合影留念。


1745977190330369.png


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孙显斌研究员的分享,为我校师生开启了古籍数字化新视野。这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古籍数字化前沿动态的了解,更激励着师生们投身到相关领域参与研究与实践。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孙显斌研究员揭示的“重复建设”问题仍需学界给予充分重视。“古籍数字化”是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文科建设亟需深入探索的领域。那一页页泛黄古籍中的文字,既是先辈们在历史中跋涉的足迹,更是历史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灯火,它们忠实地记录着我们民族发展的跌宕与荣光。让古籍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一种传承与致敬。






文/沈玉娇

图/侯敏

审校/何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