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第八届四川大学“经典守护者”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系列活动——“阅读与诵读”讲座在学校江安图书馆明远文库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朱姝主讲,30余名师生线下参与。讲座由四川大学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馆长杜小军主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百年川大历史文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全校诵读经典的文化氛围,举办第八届四川大学“经典守护者”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的赛前培训讲座,旨在传授诵读技巧,通过深度解析往届参赛作品,帮助大家提高朗诵水平和演绎技能,提升作品质量,在比赛中展现最佳状态。
讲座中,朱姝老师系统阐述了备稿在朗诵创作中的关键作用。她强调:“朗诵不是简单的‘ 念稿’或‘ 唱稿’,而是需要先做安静的读者,让文字在心中形成画面,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春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诗作的示范,朱老师生动展示了如何运用停连、重音、节奏等技巧,实现“眼前有画面,心中有色彩”的艺术表达。针对参赛选手常见问题,朱老师重点分析了上届大赛中三个风格迥异的获奖作品。以《青春中国》为例,她深入讲解了作品层次划分与情感把控技巧:“很多朗诵者开场就倾尽全力,导致高潮部分力不从心。要学会虚实结合、明暗对比,通过情景再现实现张弛有度。”在解析《木兰辞》时,朱姝逐句示范了如何把握段落间的情绪转换与语气变化;对于原创作品《川大的春天》,她特别强调了构建对象感和情感投入的重要性。
在互动环节,朱姝老师为提问的留学生推荐了适合不同汉语水平的诵读作品,并强调:“朗诵是跨越语言的艺术,关键在于体验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领悟文字背后的内在语。”她鼓励同学们将书中的文字与生活体验相结合,通过“血肉感情”的投入,成为能唤起听众共鸣的诵读者。
第八届“经典守护者”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由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工会、校团委、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离退休工作处、图书馆、海外教育学院、四川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本次讲座不仅为参赛者提供了专业指导,更通过经典诵读这一形式,推动了校园美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注入了新活力。
供稿:研究发展中心 郝伊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