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青年狂想曲 | 四川大学图书馆

印度青年狂想曲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在于真实。作者不是站在宏观角度空谈“印度崛起”,而是走进小镇网吧、创业公司、政治集会甚至诈骗团伙,与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对话。她笔下的人物鲜活而复杂:有的人渴望通过科技改变命运,却在“码农血汗工厂”中耗尽热情;还有的人利用社交媒体贩卖“成功神话”,自己却深陷焦虑。这些故事拼凑出一幅充满张力的印度社会图景,展现真实而多元的青年群像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经济发展背后的个体代价。

此外,尽管本书描写的是印度,但它探讨的问题却具有全球性——就业压力、阶层固化、技术颠覆传统、身份认同危机。在数字化时代,从某种角度来说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或许都一样,既被许诺了“无限可能”,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书中提到的“网红创业导师”“虚拟身份贩卖”等现象,在世界各地其实都能找到镜像,这使得这本书在作为一个了解印度的窗口的同时,也成为了一面映照自身处境的镜子。

而作者既是一位记者又是一名作家,这使得这本书兼具新闻的严谨和文学的感染力。她捕捉到的一个个细节、记录到的一个个瞬间,都使得文字背后的“人”清晰可见。而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她不是仅止步于现象的记录,而是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印度教育体系、就业市场、政治环境的结构性缺陷,能让人在故事之外获得更深层的思考。

因此,对于那些对印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展现了刻板印象之外的印度;对于那些关注全球青年问题的学者,这本书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案例;而对于那些身处转型焦虑中的年轻人,或许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共鸣,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总而言之,这本书深入印度"内卷"现场,记录当代青年的挣扎与狂想,展现了处于宏大的历史浪潮中每个普通青年定义成功、抵抗虚无的方式。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更在于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方,年轻人的狂想与幻灭、挣扎与韧性,始终是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期数
二百一十三
书籍简介
印度是一个人口结构年轻化、经济快速发展却又充满矛盾的国家,6亿多的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着印度约一半人口,但其中绝大部分的人都面临着作者所概括的“三无”问题——未受过教育、待业、没有工作能力。由此,在资源和能力的双重限制下,这些青年一边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也一边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也正是因此,作者进行了数年的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并记录下了他们的雄心、渴望、焦虑、愤怒、困境、抉择与成就。
作者名字
[印]司妮达·普拉姆
作者简介
司妮达·普拉姆(Snigdha Poonam)是一位记者兼作家,居于新德里,其稿件常见于《卫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大篷车》《格兰塔》等国际主流媒体与印度大媒,还曾获《金融时报》Essay Prize亚军,伯恩茅斯大学Connect India变革记者奖(Journalist of Change Award)。
发布时间
同类书籍作者
(日) 都筑响一
同类书籍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2019
同类书籍名称
东京风格
同类书籍索书号
K833.13=6/4861
图文作者
张娴
图文单位
华西临床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
审校人
天蓝
本期封面
本书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本书索书号
D433.517/8054
组稿
资源建设中心
馆藏地
同类推荐图书图片
同类书籍馆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