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与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陈春玲、馆员王悦明一行到访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对古籍修复、藏品存储与保护、典籍展示及文化推广等工作进行了实地参观与深入交流。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何艳艳主任、丁伟副主任,以及华礼娴老师、李佳玲助理共同参与了座谈交流。
交流伊始,两位老师首先参观了古籍特藏文献室。何艳艳主任详细介绍了当前古籍修复工作的安排原则和重点方向,指出修复工作主要按照以下原则推进:一是文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且亟需抢救的文献;二是在师生阅览过程中发现破损、需要及时处理的书籍。
据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陈春玲主任介绍,该馆现藏有近十万中文古籍,两万余册西文古籍以及其他特藏资源,正在逐步建立系统的修复与保护体系。王悦明馆员与我馆古籍修复中心的孙诗老师、王丽老师,就中西文古籍修复的差异及相关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后,双方移步至三楼的典籍陈列馆和古籍研修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和座谈交流。双方围绕典籍文化推广、特色活动策划等内容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对话。
座谈中,华礼娴老师重点介绍了我馆近年来面向留学生群体开展的“典籍文化与技艺工作坊”系列活动。她指出,该活动不仅注重形式多样,更强调结合馆藏特色与地域文化,设计富有知识性与互动性的实践环节,有效促进了典籍文化的国际传播与理解。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老师对该活动在文化传承、课程融合方面的创新给予高度评价,并探讨了如何将馆藏资源与教学结合方面的经验。
丁伟副主任则详细介绍了四川大学图书馆在馆藏数据库建设方面的进展,现已以四川地方志为主体建立数字资源库,收录方志文献五千余册。双方围绕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径、数据标准化及资源共享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双方还就数据库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如何通过特色活动提升读者参与度等话题交换了意见。整个交流过程气氛热烈,内容务实,为两馆今后在古籍保护、资源共建与文化推广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此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为共同推动高校图书馆古籍特藏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力。
文稿:李佳玲
图片:王丽、李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