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 | 四川大学图书馆

自由在高处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每一部分都有很多的小章节,每一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不同角度的思考。也因此,阅读这本书时不需要按照固定的顺序逐篇阅读,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随手翻阅,再加上书中的所写并非长篇大论,很适合我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精神食粮。

这是一本出版于2011年的随笔集,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哪怕是现在来看,依旧吻合当下的时事热点。比如第一部分的《第六种自由》一文,身处于无孔不入的信息时代,我们被信息洪流所裹挟,每时每刻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摄入”信息,然而过度的信息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相伴而生的信息依赖也给人一种不自由感。“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相对于免于愚昧无知的“第五大自由”,免于被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正是如今很多人所需要却缺失的“第六种自由”。

此外,当下的社会环境常让我们感到无力,就业压力、价值虚无常令青年们困于迷茫与无意义的忙碌,这本书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行动路径。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倡导从日常实践中收复身心自由;“条件即逆境”意在说明真正的自由源于对内在力量的唤醒,而非外部环境的妥协;“预言的囚徒”则说明正是人们对抗“预言”的种种行为导致的“预言”成立,使自身成为“囚徒”。

这本书既有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凝视,也有对普通人尊严的深切体认,作者将情感融于理性的文字,在批判中蕴含建设性。或许作者的一些观点与我们相悖,但其依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自由不仅是制度诉求,更是日常实践与生命态度,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帮助我们在复杂现实中辨清方向,重拾思想的力量与生活的勇气。

推荐阅读


期数
二百一十六
书籍简介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继《重新发现社会》一书后的一本社科随笔集,聚焦于身处转型期的个体如何在逆境中实现精神的自由以及自我的救赎,继而积极的面对生活。这本书围绕着“自由与自救”,共含有三个部分:面包与玫瑰——通过时事评论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利益冲突与权力边界、自救与自由——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实现精神自由的可能性,探讨改变“小环境”与改良“大环境”的关系、演讲与思想附录——通过对公共演讲的收录等重申“不自由,仍可活”的理念,主张继承思想家们的精神遗产。
作者名字
熊培云
作者简介
熊培云1973年出生于江西农村,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他曾经是《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还是南开大学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在海内外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思想国》,还译著有《中国之觉醒》。
发布时间
同类书籍作者
熊培云
同类书籍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2012
同类书籍名称
重新发现社会
同类书籍索书号
C91-53/2241
图文作者
张娴
图文单位
华西临床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
审校人
韩夏 马梦灵
本期封面
本书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2011
本书索书号
B821-49/2241
组稿
资源建设中心
馆藏地
同类推荐图书图片
同类书籍馆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