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办、韩国主办的“2020年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周”已于10月31日结束,主题为“阻击信息疫情:众为众享的媒体与信息素养”,探究抵制虚假信息的重要性,并探讨不同角色在倡导信息素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由于疫情仍不容乐观,今年的媒体与信息素养周由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线上活动组成,四川大学图书馆是唯一一家在官网注册了系列活动的国内机构(详见:https://en.unesco.org/commemorations/globalmilweek/2020/aroundtheworld)。
10月28日晚上,四川大学图书馆特邀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炎龙,在工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题为《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事件舆情风险与危机管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四川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盛强主持。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王炎龙教授从世界格局变迁、互联网关乎长期执政的重要性及目前的使用状况导入话题,通过精心选择的高校网络事件案例,指出教育领域的舆情事件与公众息息相关,是社会关注的重要焦点,其社会动员的态势挑战着社会秩序的平衡。而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技术变革催化网络社会的不断演化,基于此语境下的公共事件更易引发舆情风险。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来说,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制度,积极管理负面标签,并通过告知和引导两种路径来处理危机事件,是在新媒体时代应对舆情风险的合理思路。
王炎龙教授生动风趣的讲授引起热烈反响,同学们争相提问,就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追问与探讨。最后,张盛强副馆长代表四川大学图书馆,向王炎龙教授赠送影印本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敦煌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廿二》,并合影留念。
在本次媒体与信息素养周中,图书馆还集中安排了三场“信息辨伪”系列一小时讲座。10月26日、27日、29日下午16:00在工学馆202智慧教室,四川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心主任胡琳分别讲授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去伪存真》之《新闻篇》《人物篇》《产品篇》三场讲座。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海量信息,其中充斥着博人眼球的雷人新闻、头顶光环的神秘人物、神乎其神的网红产品。讲座针对这三类虚假信息,介绍了信息辨伪的基本方法、工具和技巧,以及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成为“不受人惑”的人。
撰稿:知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