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书馆 | 四川大学图书馆

医学图书馆

洞穴奇案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问题:你会杀死并吃掉自己的同伴吗,我想不管是谁听到这个问题肯定都会吓一跳然后否定,不能杀人,这是我们作为一个自然人不能触及的底线。那么让我们再设想,如果你和其他人困在了洞穴里,到了不吃掉一个同伴就活不下去的地步,这个时候你还会做出和开始一样的选择吗?这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开始犹豫了。如果你做出了杀掉同伴的选择,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当你和其他同伴获救之后会被判处有罪吗?或者说我们的法律能认为为了保全多数人做出的选择是有罪的吗?

这些被困在洞穴里的人面对的问题是,遵从法律要求大家都会死,但如果杀死一个人并吃掉他的尸体剩余的人就能活下来,虽然这是违背法律的。事实上,这些幸存者们最后被判处了死刑,但他们的死刑是正当的吗,这背后是法律与人情的矛盾。

从富勒到萨伯,从最初的五位法官到后来的十四位,法律与司法中的矛盾一直没有被解决,我们一方面要求法律是明确公正的,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渴望心中的正义,在法律中掺入人情。在这本书中,十四位法官围绕着幸存的人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其中隐含着的是不同法律思想对犯罪与刑罚的探讨,

《洞穴奇案》作为一本法理学著作,作者通过几位法官之口详细阐述了法理学的不同学说,也能看到从富勒到萨伯其中五十年法理学的发展。其中有一些观点的角度很让人震撼,有一些观点仔细思索对当下的问题也能产生帮助。

药物研发基本原理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从新药研发的历史出发,通过丰富的材料和临床实例,向我们展现了药物研发过程的体系建立和领域发展过程;同时详细介绍了现代新药研发的理论成果:药物靶点、药物化学构效关系、体内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基本原理等,对于想要学习并参与新药研发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指南”。

5G时代:什么是5G, 它将如何改变世界

根据作者的梳理,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七次信息革命。第七次信息革命主要标志是智能互联网,而5G就是这第七次信息革命的基础。我们要明确以下这几点:智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互联是智能化的基础,而5G是移动互联的基础保障。如果没有5G,智能互联网的作用将无法发挥,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无法实现。本书对5G系统对传统产业的革命性影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交通、医疗、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都将因5G产生的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还对后5G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可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如果你对5G、5G技术、5G系统、5G时代等话题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值得你一读。

人类文明简史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却过去。正相反,当我们鸟瞰世界科技和人类文明变化后,历史更能给予我们创作的欲望和填补空白的冲动。《人类文明简史》正是这样一本可以带我们回顾过去的书籍,并且绝不局限于史实。作为本职是科幻小说家的作者威尔斯更是将自身对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他热衷于对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行梳理,而又强调对战争和暴行的控诉,这样的价值观又使本书区别于一般历史类书籍。当然,书中也有着西方作品常见的缺陷,由于知识环境受限,对于东方文化的描述少之又少。尽管如此,作者超越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对教育的推崇和对战争的批判都足以弥补在史实方面的相对不足,就像歌德所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激情”,本书正是如此。

源泉

这是一本个人意识与集体主义的斗争史,这本书可以从多方面解读,尤其是从哲学意义上。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本书主人公霍华德•洛克令我想起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不被时代所容的天才,作品却都是最深刻的以人为本,信念坚定不被外物所扰。马上就要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之际,被大学退学,他淡然接受,因为他已经学到了所以他想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不被所有建筑设计公司接纳,只能在采石场打工,也内心平静,坚持自己心中的设计理念不改;好不容易有人赏识他的设计风格,却因为设计图纸被修改,他炸掉了建成一半的大楼。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换成我们绝大多数人中任意一个去做决定,都会让他的人生之路更加顺畅而舒适,但是他从未屈服。洛克身上散发出的强大独立、单纯而坚定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

作者在序言里写: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我一贯追求的,正是向这为数不多的人致意。其余的人与我无关。本书的主人公洛克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目送

《目送》我是第二遍读了,上一次读还是在高中,那个时候眼光还比较单纯,总是感觉这场目送离我还很远。现在,外出求学,每年可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骤然缩短,渐渐地,也竟然有一点感同身受。仔细想来,每年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过短短两个月,算一算,猛地发现真真切切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已经走过百分之八十了。

这次来读,也是换了身份。以前我是孩子,爸爸妈妈是主人公;这一次读,我很自然的把我代入到了主人公的视角下,有点笨拙的学着看待与孩子的情感,也有点挣扎的成了被父母送别的人。

这次的疫情来的很急很猛,让我有机会在家认认真真和父母相处,一边读着书,一边有种在感悟现实的意思。真的从很多细小的事情中,看出一点岁月的痕迹来。

如果说初读《目送》有故事有情感,那再读就是情感更多了。龙应台的文字很神奇,没有任何华彩的修饰,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你一开始感受的时候,连说这种注定的分离都是淡淡的。但是你稍微揭开一点情绪的口子,那种内心情感的厚重,就扑面而来,刚好打在你的心上,猝不及防。

人还在不懂离别的时候,不懂珍惜亲情,总想着飞得越远越好,心里装着的都是梦想,都是未来。当人一旦开始懂得目送的含义,离别也就上了高速,追不上,也追不了,所以你也只能坚定地转身,用背影告诉那个目送你的人,不必追。

安娜·卡列尼娜

在我看来,悲剧的产生分为两种:有“凶手”的和没有“凶手”的。有些悲剧的产生有着明晃晃的原因,明明白白的恶人,是他们导致了美好事物的幻灭。但在有些悲剧里,似乎谁都没有做错什么,甚至没有发生什么不该发生的事情,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稀松平常,但悲剧还是发生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即属于后者。说实话,我更喜欢去读这一类的书,里面没有永远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处于矛盾之中的,非符号化的。同样,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书时也不应局限于刻板印象里,而应该真正细致地感受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蔡璐璇)

列文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之一,在书里不仅起着衬托安娜,解释安娜的作用,他的形象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作为作者托尔斯泰本人的思想载体而存在。以下是我对列文某些观点的看法:

“要是我不知道我这人是什么,我活着为了什么,那就无法活下去。”列文苦苦思索得不到结果,于是想在宗教中找答案,但是列文在大学里学习的是自然科学,科学知识让他对宗教不能深信不疑,于是长期在信仰与不信仰之间动摇。我对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既敬佩又怜悯:不论他是一辈子都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还是最终发现了答案,他都会一直处于巨大的精神痛苦中。(唐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