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图书馆 | 四川大学图书馆

文理图书馆

风流去

推荐理由

当代写作讲故事者众,然而大部分文字粗糙,观点陈旧,毫无长进。听者则大多将读书只转化成生活技巧,毫不理会文字生活之上的“理”。鲍鹏山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写下了《风流去》,借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高贵和苦闷教育并警醒世人。诚然,“怎样生活”这一话题从不改变。但对于生活之上之物却少有人涉及。

在本书中,关于“生”的探索,在魏晋时期不再正常。由于门阀等级森严,知识分子只能“穷而独善其身”,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无处可施。作者发出了疑问:生则“腐骨”,死也腐骨,那为何而生?

在知识与文学这一方面,作者给予启发,即阅读知识不只是“我认为”,也是很多精英的心血结晶,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使命。时到如今,人们热衷于拿来主义,理解知识与文学的出发点也总是希望对当下有益。在作者鲍鹏山看来,认为传统文化没有实用价值的人,就是最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人。工具理性视角下的实用价值,产生于近现代,经常以割裂的视角看待事件。而历史中所有的事件与人物,都是我们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所有的历史凝聚起继往开来坚持正义的风骨,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根。作者以他的深情和寂寞,辨析文理,从人的角度理解经典,展示了一场五千年来浮浮沉沉的人文风景。

自卑与超越

推荐理由:

在医学领域,自卑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严格的考核和激烈的竞争,很容易让人陷入自卑情绪。然而,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如何培养自信心,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的超越。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更有关于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的探讨。作者阿德勒以简洁清晰的语言,深刻地剖析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给予了读者许多启发和思考。同时,他提出的一些克服自卑感的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借鉴和指导。

我最欣赏的一章是谈论如何培养积极思维来克服自卑。作者指出,自卑感往往源于对失败的过于重视。我们应该关注成功的部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每次失败都应视为提升的机会,而不是定义自己的价值。这给了我很大鼓励,在学习道路上不再自我否定。

因此,我强烈推荐《自卑与超越》给深陷自卑或面临挑战的人,以及其他对心理学和个人成长感兴趣的人。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挑战,实现个人的超越。

爱的艺术

推荐理由

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在为了爱奔波,为了幸福奔波,我们都应该有过因为爱而悲伤难过的时候,譬如没有处理好与父母亲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与男女朋友的关系而痛苦。但是阅读这本会给你带来完全崭新的关于爱的思考。首先,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人们以交易,物质财富作为首要价值,人们爱的性质往往和商品价值挂钩,导致如今的爱并不单纯。其次,爱本身是矛盾的,爱希望两个人合为一体,但是客观也存在差异和个性。所以如何调节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人们想清楚爱也是需要学习的,爱一个人,首先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正如作者指出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真正爱一个人,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也爱生活,不会因为你不回报我而不爱你。读完此书,加深了我关于爱与亲密关系的思考,爱的确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艺术。祝愿我们所有人在读完这本书都可以得偿所爱。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推荐理由

执笔筑脊梁,风骨存世,国魂堪当。纵观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进程,我对史公之风骨尤为敬仰,读罢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马迁跨越青史不休不坠的人格气脉,其以困顿之身在历史中厚葬,换得命运褒奖。

李长之先生从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落笔,透过其踽踽人生,探讨了他在史学领域中的杰出贡献,并向读者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独特魅力。作者对司马迁所置身的时代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追溯其家学传统和思想渊源,展示了司马迁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权力的审视,资料翔实、考证有据,立体而具象化地塑造了史公之形象。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作品,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关于历史研究的启示和灵感。此外,书中还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对司马迁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与其他历史文献相比较,展示了司马迁在历史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这也令我对史学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顿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大意。

浮沉一生,终不负本我,且看今朝历史里的山川脉络,他当是骨骼。


世界观

推荐原因

《世界观》是一本独具深度和广度的书籍,深刻探讨了自然世界的科学观念演变史,以及与之相应的哲学工具。当你开始反思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时,你可能会被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所困扰:世界观到底是什么?你是否曾思考过,不同地方的时间是否流逝一样,人类是否真的比其他动物更高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事实?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基础,《世界观》正是可以引导你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一本书。

许多人以为摆脱成见很容易,只需深入地探讨和思维风暴就能解放思想。然而,事情不那么简单。这就像把旧拼图中的一块知识拿走,留下一个空缺,又试图用一块貌似对立的拼板填补,要么完全不匹配,要么最终只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旧观点。作者理查德·德威特用“观点体系”来定义世界观,将不同观点比喻为拼图的一块块拼板,相互联结。这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社会主流文化观点的构建过程,同时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并引导我们探索世界观的演变,为正确看待世界提供指引。

《世界观》不仅是一本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一本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的书。它挑战了我们的固有思维,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并帮助我们建立更坚实的认知基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推荐理由:

我在高三读到了这本书,本意只是作为议论文写作思路学习和收集作文素材之用,但阅读第一封信之后,处于高三备考极强压力之下的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力量与信心,并与朱光潜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本书就正确面对挫折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朱光潜先生在信中反复强调,“我们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笔者认为这是面对挫折应有的态度,人生的路途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有踏实、稳健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在遭遇挫折时更有韧性,不会被轻易打败。朱光潜先生教导我们要“从基本上做功夫”,要关注自我,勿随世俗图近利。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的眼光和言论左右。

他还强调“要有信心、恒心”,他指出中国青年的首要任务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这种信心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成功也需要恒心,只有那些能够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在自身的体验与成长方面本书也有很强的启示性。

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推荐理由:
《如何写作》是一本充满启发和洞察力的珍贵宝藏,以其流畅的行文、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意义而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写作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指南。安·拉莫特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写作导师,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中肯建议,给初学写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这本书探讨了写作的意义和态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并分享了写作的方法、习惯和技巧。安·拉莫特深入探讨了写作素材和灵感的获取,同时强调了对读书和人生的态度的重要性。与其他教条主义的写作指南不同,这本书通过安·拉莫特真实的经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示了写作带来的珍贵体验和丰厚回馈。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作家朋友的嫉妒心理,展示了作家对写作的深厚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初学写作者还是已有一定经验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它告诉我们写作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巧妙地克服它们,并揭示了写作带来收获。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推荐理由:
海明威每一篇著作无不在践行阐释着他的“冰山理论”——“更少即是更多”,即删除比添加素材更重要。他的作品往往从战后“迷惘的一代”入手,用精炼的语言集中展示着他的生死观、爱情观、战争观。

《乞力马扎罗的雪》偏向于展示爱情与生死。海明威用不同人面对爱情的不同态度,面对生死的不同选择,含蓄地展示了“迷惘的一代”的迷惘。

读此书,去品味不同人面对不同事情的反应与态度,以书为镜,以书为警,警惕陷入迷惘的一代的人生圈套,探寻海明威真正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

虽说是短篇小说集,又不同于本书的小开本外观,我并不认为本书适合碎片时间的消遣。海明威在他简短的文字里蕴含了太多的内涵,他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门槛,并不适宜碎片时间、人心不安之下阅读。正如他自己坚持的文学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在水面上”,我们需要相对安定的环境与相对大块的时间去读、去品、去理解海明威真正要表达的精神内核。


质数的孤独

推荐理由:

初次看到这个书名和作者物理学博士的身份会觉得这本书大概晦涩难懂。但作者用简单又特别的两个概念概括了两位主人公——“质数”马蒂亚和“孪生质数”爱丽丝。孪生质数,像3和5、17和19,像1877和1879,它们之间只相隔一个偶数,距离那么近,却仍然是无关的两个质数,而且“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回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越来越难遇到”。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这样一组孪生质数,即使心里都有彼此,即使想要接近的感情非常强烈,但最终却被现实的种种障碍所分隔。就像毛姆的《月亮和十六便士》里写的那样:“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读完这本书,读者将会对“孤独”有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