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图书馆 | 四川大学图书馆

文理图书馆

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大一时老师推荐的社会学入门书籍之一,大二才着手看了第一遍,浅尝几章,不禁怀疑为何要将如此深奥难懂的书作为社会学入门呢,难道不会打击初学者和外行人的信心吗,看完后才惊觉其中的力量。“社会学的想象力”并不是研究社会学人士的专属,而是每一个在这个社会生活的人都应该具备的。米尔斯认为,在注意力被信息所主宰的时代,一个理性思考者需要的不只是信息,甚至不只是理性思考的技能,而是一种心智品质。一种有助于人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便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的心智品质。这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的品质,也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制度的思维方法和思考的方式,它帮助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今大三的我经过近三年的社会学洗礼,再次拜读此书仍旧所获匪浅,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罗佳


人类文明简史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却过去。正相反,当我们鸟瞰世界科技和人类文明变化后,历史更能给予我们创作的欲望和填补空白的冲动。《人类文明简史》正是这样一本可以带我们回顾过去的书籍,并且绝不局限于史实。作为本职是科幻小说家的作者威尔斯更是将自身对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他热衷于对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行梳理,而又强调对战争和暴行的控诉,这样的价值观又使本书区别于一般历史类书籍。当然,书中也有着西方作品常见的缺陷,由于知识环境受限,对于东方文化的描述少之又少。尽管如此,作者超越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对教育的推崇和对战争的批判都足以弥补在史实方面的相对不足,就像歌德所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激情”,本书正是如此。

鼠疫与近代中国: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

近日来,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有助于提高大部分民众进行自我保护和预防的意识与能力;但也正是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病毒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也大大增加。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命运始终与疾病相连。人类进步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认识疾病、了解疾病、与疾病抗争、并不断反思自我与社会的历史。正如加缪所说:人应当从灾难中获得记忆与知识。

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鼠疫和霍乱等传染病,这对近代中国卫生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传染病的流行在不同的政治力量和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社会组织的重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促成了“公共卫生”的概念。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对19世纪末20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可以说是巨细无遗的拓荒之作。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对国家医学的发展和近代医学制度进行审视,也能对当下的传染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这无疑是一本应该著名的书,然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拉丁美洲只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失败、足球天才众多的地方而长期被忽略,因此若不是2009年一则关于第五届美洲峰会上查韦斯赠送奥巴马一本《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的新闻,这本书还会沉睡在书架上,拉丁美洲的历史、拉丁美洲人民的血泪也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拉丁美洲依旧会是那个在焦点之外遥远得模糊不清的地方。

翻开《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以下简称《血管》),每一个字都记录着拉丁美洲人民的血泪,每一个字都是对帝国主义的控诉。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用写爱情小说或海盗小说的形式来谈政治经济学”,或许有时候感情是偏激的,但是面对几百年来拉丁美洲人民的血泪史仍能心平气和地叙述的,更加是另一种偏颇的篡改吧。加莱亚诺因为爱那片土地,才如此深沉。全书都是拉丁美洲血淋淋的伤口,现在暴露在我们面前,如同一条条切开的血管一样。

——任启源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空间在空前扩张,正如冉云飞在序中所忧:一座能容纳无数但大多没有干系的人、能吞吐成千上万吨垃圾却无处倾诉与寄托情感的大都市,到底是谁的故乡?诚然,鸡犬相闻的世界是城市病患者所向往的,但城市情感的保护与个人城市情感的提升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方法。

如果说“北京是政治之城,上海是市民之城,广州是商贸之城,成都则是平民之城”。成都的平民性在于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却又偏安一隅,深受道家文化影响。成都人好吃喝,加之四川各地几乎都有特色的作料制作和小吃,尽管川菜是平民菜,“民以食为天”,却是饮食的正途。成都人好游赏,冉公概括为:“因为成都有着相当的物质和群众基础——地大物繁和俗好游乐两者缺一不可”。

诚然,倘若您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开成都历史,不妨在某个心情愉悦的下午,跟随作者细细品味蓉城的浓郁。
 

疯狂的罗素:逻辑学与数学的奇幻之旅

“疯狂”?天才与疯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带着对罗素的疑惑与诸如“罗素悖论”的零碎了解,我翻开了这本书,而从此时起,被它深深地吸引。不同于以往的人物传记,本书另辟蹊径,选用漫画作为载体,将罗素的传奇一生借作者之笔又由他本人娓娓道来。而正是得益于这一幅幅跃然纸上的图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如我一般,对逻辑学与理论数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酣畅淋漓地读下去。但若要深究其中的成果与理论,自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研究中国

中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对于中国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于中国的实证研究都存在“以西方为中心”方法论的影子,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历史导致国人心理上的卑怯、不自信。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应该更加自信。这本书追求的就是“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以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以世界的视野研究中国”。

——王亚荣

我们需要一种正视历史又兼顾现实的研究,对中国的国家战略,“三农”问题,城乡关系等作出中国式的解释,让更多人看到并理解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文化的深厚渊源,我们发展道路与人类发展的兼容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曹锦清先生根据他几十年来对中国研究的实践,汇成这本《如何研究中国》,绝非泛泛之谈,而是发人深思的社科良作,值得益友们的垂青。

——王思源

曹锦清教授在本书中讲,必须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其真正地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民主化。使农民成为有组织能力的公民,这个历史任务要通过农村的组织化来完成。因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并不完全是政府,而应该是农民自己。农民只能通过组织起来才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源泉

这是一本个人意识与集体主义的斗争史,这本书可以从多方面解读,尤其是从哲学意义上。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本书主人公霍华德•洛克令我想起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不被时代所容的天才,作品却都是最深刻的以人为本,信念坚定不被外物所扰。马上就要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之际,被大学退学,他淡然接受,因为他已经学到了所以他想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不被所有建筑设计公司接纳,只能在采石场打工,也内心平静,坚持自己心中的设计理念不改;好不容易有人赏识他的设计风格,却因为设计图纸被修改,他炸掉了建成一半的大楼。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换成我们绝大多数人中任意一个去做决定,都会让他的人生之路更加顺畅而舒适,但是他从未屈服。洛克身上散发出的强大独立、单纯而坚定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

作者在序言里写: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我一贯追求的,正是向这为数不多的人致意。其余的人与我无关。本书的主人公洛克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历史学是什么?:科学与艺术之争

斯图尔特•休斯在书中提出,有三种方法将会有助于引导我们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首先,同样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是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堆积如山的记载。第二个方法是散布在残疾、疾病、感官适应性的迹象构成的心理-生理历史研究的基础。第三个方法是语言,它是有史以来在对所有类型人的调查研究中与感官联系最密切的标志,是身体与心灵之间、生命现象与符号性表达之间一条真切实在的纽带。他的观察既总结了维柯的历史哲学,同时也指出了在他那个时代,历史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这本书给我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休斯绝对不是一个只沉迷于历史的历史学家,他紧跟社会思潮,将自己的视野不断扩大,他所站在的角度不仅仅是历史的存在,他更注重精神和心态的层面,这种对于心态史的提倡是与他的个人经历无法分割的。他将当时盛行的心理史学的理论逐渐贯彻到自己的研究中。他侧重研究十九世纪末年所谓“世纪末”的社会、大众心理的构成及其对之后欧洲历史(诸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