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图书馆 | 四川大学图书馆

江安图书馆

魔法学徒的神奇花园:植物、灵感与仿生

在人类社会中,对植物的模仿和再创造几乎无处不在。在书中,植物们也拥有了人类一般的个性,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精彩。

在植物的“竞职”过程中,也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精妙的思路,例如建筑学家研究亚马逊河中生活着的“王莲”,设计建造了大跨度宏伟楼房建筑工程;利用它们来净化水和空气,进而设计出一整套净化系统;根据植物的形状制造出能征服地外星球的飞行器;生产各种特殊材料;甚至学习植物的传播育种方式,改变思维优化营销活动等等。

作者用诙谐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植物蕴含着的智慧,让我们在一个个趣味横生的故事中了解仿生学的魅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仍然不可避免地对植物们的存在浑然不觉,或将之视为理所应当,以至于当前多种植物快速灭绝。就像书中所言,“每一种植物的离开,都是沉睡的灵感在消失”。

本书既是一次对植物及“仿生学”的趣味科普,又是一次关于如何“可持续地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的深刻反思。

 

同类书籍《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电子书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b9e32ef071600c18b9e39b4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是什么?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设计,就是通过做东西的过程对人类的生活与存在的意义进行阐释的行为;而艺术,则是发现一种新的人类精神的行为。设计和艺术都是对客体的某一操纵方式,它们采用塑造或表现等手段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知。因此,设计应与艺术相结合。

看完此书,不由得感叹:“一个好的设计师和一个平庸的设计师中间差了一个哲学家。”原研哉生动的诠释了其对生活之美的理解与日本人典型的空寂之美和工匠精神。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

     商学院 邵颖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疫苗的研发成为了全民族乃至全世界期盼的事情。在此攻克艰难的关键时刻,本书以写实的手法用百年史实向我们传达了必胜的信心,树立了必胜的信念。从最初的北洋时期的哈尔滨抗击鼠疫,到建国以来的第一支青霉素;从成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到全国成立“六大生研所”……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述了一些曾经和正在为中国的疫苗和防疫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与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们,并借此展现中国疫苗的百年发展历程。全书篇幅不短,但是每一章的叙述又都是按照纪实文学的写法进行简略地叙述,所以并不冗长枯燥。总之,在今年这特殊的抗疫时期,读上这样一本史诗级的抗疫著作,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疫情,科学应对,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化学学院 李金乐:“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大约留下1700余次发生瘟疫的记录。直观的数字背后是难以数计的一条条鲜活生动的生命。“瘟疫”二字承载的,是无尽的苦痛与悲哀。

非此即彼:一个生命的残片

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克尔凯郭尔写作喜用化名,他不同的著作中表现了不同的“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一书则记录了他的思想片段,文字闪烁着作者思想中的张力。在此书中,他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对于审美的哲思,我们能看到他思想的浪漫、理性、系统、碎片、模糊,而后从中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精神内核。

编程珠玑

《编程珠玑》作为乔恩•本特利在《ACM通讯》杂志上专栏的结集,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作者选取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编程和算法问题,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上计算机学的伟人们在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生的轶事,走过的弯路和不断精益求精的历程,通过独具幽默型的语言,将一个丰满的编程学术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与此同时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们阐释和总结了许多独特的设计原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实现应用程序的设计技巧,值得一览。

北斗卫星系统的定位技术及船舶导航应用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起源于船舶导航,普及于陆地应用。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化战略,使得北斗系统在船舶导航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本书通过对北斗系统的系统阐述,向我们展示了相关的原理、方法、设定与未来发展,让我们体会到科技的独特魅力。

洞穴奇案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问题:你会杀死并吃掉自己的同伴吗,我想不管是谁听到这个问题肯定都会吓一跳然后否定,不能杀人,这是我们作为一个自然人不能触及的底线。那么让我们再设想,如果你和其他人困在了洞穴里,到了不吃掉一个同伴就活不下去的地步,这个时候你还会做出和开始一样的选择吗?这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开始犹豫了。如果你做出了杀掉同伴的选择,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当你和其他同伴获救之后会被判处有罪吗?或者说我们的法律能认为为了保全多数人做出的选择是有罪的吗?

这些被困在洞穴里的人面对的问题是,遵从法律要求大家都会死,但如果杀死一个人并吃掉他的尸体剩余的人就能活下来,虽然这是违背法律的。事实上,这些幸存者们最后被判处了死刑,但他们的死刑是正当的吗,这背后是法律与人情的矛盾。

从富勒到萨伯,从最初的五位法官到后来的十四位,法律与司法中的矛盾一直没有被解决,我们一方面要求法律是明确公正的,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渴望心中的正义,在法律中掺入人情。在这本书中,十四位法官围绕着幸存的人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其中隐含着的是不同法律思想对犯罪与刑罚的探讨,

《洞穴奇案》作为一本法理学著作,作者通过几位法官之口详细阐述了法理学的不同学说,也能看到从富勒到萨伯其中五十年法理学的发展。其中有一些观点的角度很让人震撼,有一些观点仔细思索对当下的问题也能产生帮助。

成为福克纳:威廉•福克纳的艺术与生活

作为诺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传记,本书从福克纳的生平、什么造就了福克纳、福克纳小说的特点、福克纳小说代表作简析等方面,事无巨细地记录了福克纳的一生。通过作者优美动人的笔触,我们能够感受到福克纳的生长,仿佛能够穿过时间的迷雾,站到福克纳面前,经历他所经历的,爱他所爱过的,尽情体味二百多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各种人物的命运,深刻体会意识流、时序颠倒等多种新颖的艺术手法,理解什么造就了福克纳、如何像福克纳一样生活,值得一读。

                                                                                                            ——商学院刘冰


这里是中国

无论是颜值还是内涵,《这里是中国》这本书都是属于理想型。指下所触会是立体的中国地图,眼中所见即是迥异的华夏风光,脑内所思将是生动的地理知识。三级阶梯的章节分隔、拉页对开的照片地图、色彩鲜活的文字内容无不体现这本书使用的重工设计和给予的视觉冲击。确实,从自然荒原来到人间烟火会很远,但在这本书里可以很近;从科学内容跨到人文情怀会很难,但在这本书里融洽和谐。大漠孤烟、山水相傍,夜空星河、灯火阑珊等美丽的景象都在书中直观地展现,静静等待着被欣赏。

                                                                                                                                      ——商学院 曾子瑜

365幅高清地理风景图片,从空旷的平原到延绵的河流再到灵动的生物,《这里是中国》作为图册能够在你翻开它的一瞬间吸引你的目光。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它首先具备了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全书以青藏高原为起点,从西到东以海拔为脉络梳理中国地图板块。其次,它严谨科学的行文内容,浅显易懂的表述方式,都让它不同于其他地理图书。

伟大的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改变了20世纪建筑的方向,他远比任何一位建筑师对现代世界形式的影响都大。不会再有比这本书更详细介绍了柯布西耶的了。除了建筑,这本书还详述了这个人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