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图书馆 | 四川大学图书馆

江安图书馆

5G时代:什么是5G, 它将如何改变世界

根据作者的梳理,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七次信息革命。第七次信息革命主要标志是智能互联网,而5G就是这第七次信息革命的基础。我们要明确以下这几点:智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互联是智能化的基础,而5G是移动互联的基础保障。如果没有5G,智能互联网的作用将无法发挥,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无法实现。本书对5G系统对传统产业的革命性影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交通、医疗、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都将因5G产生的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还对后5G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可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如果你对5G、5G技术、5G系统、5G时代等话题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值得你一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大一时老师推荐的社会学入门书籍之一,大二才着手看了第一遍,浅尝几章,不禁怀疑为何要将如此深奥难懂的书作为社会学入门呢,难道不会打击初学者和外行人的信心吗,看完后才惊觉其中的力量。“社会学的想象力”并不是研究社会学人士的专属,而是每一个在这个社会生活的人都应该具备的。米尔斯认为,在注意力被信息所主宰的时代,一个理性思考者需要的不只是信息,甚至不只是理性思考的技能,而是一种心智品质。一种有助于人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便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的心智品质。这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的品质,也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制度的思维方法和思考的方式,它帮助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今大三的我经过近三年的社会学洗礼,再次拜读此书仍旧所获匪浅,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罗佳


人类文明简史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却过去。正相反,当我们鸟瞰世界科技和人类文明变化后,历史更能给予我们创作的欲望和填补空白的冲动。《人类文明简史》正是这样一本可以带我们回顾过去的书籍,并且绝不局限于史实。作为本职是科幻小说家的作者威尔斯更是将自身对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他热衷于对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行梳理,而又强调对战争和暴行的控诉,这样的价值观又使本书区别于一般历史类书籍。当然,书中也有着西方作品常见的缺陷,由于知识环境受限,对于东方文化的描述少之又少。尽管如此,作者超越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对教育的推崇和对战争的批判都足以弥补在史实方面的相对不足,就像歌德所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激情”,本书正是如此。

《从一到无穷大》:李校在开学典礼上推荐的书你读了吗

《从一到无穷大》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人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一个个从0到1的故事,从而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年轻人走上了从1到无穷大的科学之路,引导了我们无数青年学子去为国家、为世界做出无穷大的贡献。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英伦花园的前世今生

最初发现这本书时我仅以为是一本类似于百科全书的科普读物,读罢才发现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信息量有多么充足。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书籍中的图片,他们尽情展现着花园的美:构图、倒影、色调等等,成画感非常强。排版也赏心悦目,几乎没有图文不在同一页的问题。

同时花园变迁还串起了英国从中世纪到现在的历史和经济变革。花园的背后,不只是多样的植物和美丽的景观,更是关于激情、权力和政治的历史事件与故事。如果对花园感兴趣或是想要轻松地了解英国历史,这本书毫无疑问是最佳的选择。


世界历史上的科学

本书从哥白尼构建日心说模型说起,探讨了现代科学的诞生、牛顿理论的出现,以及对科学的未来发展的展望。通过本书对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讲述,让人感受到,科学、艺术、国家、民族、历史、信仰等,都会受到不同时代的冲击,不断变换其内涵。比如,科学从最初时的认知,逐渐演变成某领域的理论;而技术则从最初的技巧演变为了现在的科技,它包含技能与方法等等。

读完本书,我能深刻理解到,科技进步靠的是先辈们一代代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对便捷、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科技的发展,依赖于“观察世界——认识规律——产生理论——预测”的循环往复,这种系统性探索力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有效路径。

正如先辈们对科学技术不懈的探索,对科学的追问应该是无止境的,对科学、对世界心存敬畏,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人类才能走向更璀璨的文明。

源泉

这是一本个人意识与集体主义的斗争史,这本书可以从多方面解读,尤其是从哲学意义上。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本书主人公霍华德•洛克令我想起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不被时代所容的天才,作品却都是最深刻的以人为本,信念坚定不被外物所扰。马上就要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之际,被大学退学,他淡然接受,因为他已经学到了所以他想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不被所有建筑设计公司接纳,只能在采石场打工,也内心平静,坚持自己心中的设计理念不改;好不容易有人赏识他的设计风格,却因为设计图纸被修改,他炸掉了建成一半的大楼。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换成我们绝大多数人中任意一个去做决定,都会让他的人生之路更加顺畅而舒适,但是他从未屈服。洛克身上散发出的强大独立、单纯而坚定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

作者在序言里写: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我一贯追求的,正是向这为数不多的人致意。其余的人与我无关。本书的主人公洛克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无止境的逃离

“逃走有两种:漫无目的地逃走和有目的地逃走。一般将前者称为漂浮,后者称为飞行”。

对于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书籍、文章、新闻等而言,听到“逃离”这个词更多的是充满了人们赋予它的负面含义:懦弱、胆怯、无力、痛苦。逃走,可能是出于一点点的拉扯、消耗殆尽留下的信心和愿景,或者换句话说:没有选择,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挣扎。在无法选择的境地中,剩下的残存的希望便演化成了出走的理由:有理由的逃走,像飞翔一样自由自在;无理由的逃走,便是无止境的日夜漂浮。

不谈书中具体的内容,对于苦难表现的细节,我觉得难民文学更多的意义是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各种可能。我们身处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自身观点、价值的形成都是深受这个巨大容器的影响的。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本我与外我往往形成高度统一,在这种和谐的情况下一般很难体现出人性的背离和复杂性;而只有遇到矛盾的时候,这两种意识才会逐渐脱离开来,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另一面: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甚至不为自己而活着,你的奢望哪怕只是喝一口干净的水。我们不能由自己的本心控制外在,显得被动,这时大可不必再谈善恶,善恶的规定也就没有了意义。就像书中,加萨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我们看来为“恶”的平常:虐待、人口贩卖、性交易、死亡等,换种角度去想,这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更多的人性,揭开这薄薄的一层遮羞布后,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现实的冷酷和无情。

艺术家的形象:传奇、神话与魔力

恩斯特与奥托在收集了解众多资料之后,通过《艺术家的形象》一书将艺术家的面纱戳开一个有助于我们扩张视野的洞,向我们展现艺术家们及其创作作品与我们了解略有不同的一面。

艺术家神秘面纱的背后的故事异常有趣,艺术家们可能并没有我们一直了解的那样:天赋非凡,历经苦难,最终绽放异彩,却很难被理解,一生为自己过人的能力痛苦着。

——隋佳卉

且根据许多研究显示,大多数有名的艺术家都不是早年就显示出艺术天赋,甚至有很多是中晚年转行才发迹,这些对艺术家形象的夸大实质上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集体心理与认知。

本书的两位作者虽是心理学家,但从中学时就显现出对史料与人文艺术研究的极大兴趣与天赋,恩斯特•克里斯每天下午去大学听美术史课。中学最后几年里,奥托•库尔茨课余潜心阅读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的拉丁文献,他们将这种历史主义、人文主义延续到自己的心理学、精神学研究中。他们穷尽历史资料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对艺术家的八卦以及轶事中的社会心理认知感兴趣的同学不要错过这本书哦。

——苏依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