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图书馆

历史学是什么?:科学与艺术之争

斯图尔特•休斯在书中提出,有三种方法将会有助于引导我们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首先,同样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是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堆积如山的记载。第二个方法是散布在残疾、疾病、感官适应性的迹象构成的心理-生理历史研究的基础。第三个方法是语言,它是有史以来在对所有类型人的调查研究中与感官联系最密切的标志,是身体与心灵之间、生命现象与符号性表达之间一条真切实在的纽带。他的观察既总结了维柯的历史哲学,同时也指出了在他那个时代,历史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这本书给我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休斯绝对不是一个只沉迷于历史的历史学家,他紧跟社会思潮,将自己的视野不断扩大,他所站在的角度不仅仅是历史的存在,他更注重精神和心态的层面,这种对于心态史的提倡是与他的个人经历无法分割的。他将当时盛行的心理史学的理论逐渐贯彻到自己的研究中。他侧重研究十九世纪末年所谓“世纪末”的社会、大众心理的构成及其对之后欧洲历史(诸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重大影响。

用耳朵思考:音乐与文明

音乐人和哲学家的相遇,两个拥有高贵和童真的灵魂碰撞,穿透情感色彩梳理音乐的逻辑性,通过视觉和听觉突触数量的差别带来的音乐和画面的时间差,分析现代人的感觉缺失。原来我们以为纯感受的音乐、语言、画面,所有感动我们的艺术,背后都有生理结构的趣闻。听着两位大师的对谈,从音乐聊到科学、哲学、社会学,在探究世界之谜的边缘愉快试探。

杜甫传

在生命的纵横阡陌中,或听山谷潺潺流水,或见落花蹁跹,天府之国,草屋堂前,犹听琵琶弦音,见你信步归来,你——杜甫,“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影。” 

你“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志向,“何当击风鸟,毛血洒平芜”的热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叹在岁月的流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非高管位,执笔著华章;我非经天纬地之才,只求兴国邦;你有凌云之志,我有无畏之勇;你有滴水石穿的毅力,我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你有忧国之心,我有报国之志,不求名留青史,不求举世无双,只求无愧于己,无愧于国。

历史的那边,是你乐观报国的夺目光华,历史的这边,是我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那过去与现在重合,你的精神影响着我,鼓励着我。
 

魔鬼数学:大数据时代,数学思维的力量

数学是一门告诉我们“如何做才不会犯错”的科学,是经年累月的努力、争论所锤炼出来的。

你应该提前多长时间到达机场?民意调查的结果真的能代表人们的意愿吗?为什么父母都是高个子,孩子的身高却比较矮?用什么策略买彩票才能中大奖?《魔鬼数学》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了很多的日常生活问题,帮助数学门外汉习得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技能。

你的就业目标可能与数学没有相关性,这很正常,大多数人的情况都是这样。但是不妨碍你运用数学知识,甚至你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也用到了。数学与逻辑推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可以增强我们处理事务的能力。掌握了数学知识,就像戴了一副X射线眼镜一样。我们可以透过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周国平有一句话:“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在《德米安》中,这句话的另一版本是:“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我们可以理解彼此,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读《德米安》,第一次使我觉得,虽从未有书这样使我心有戚戚,但依然感到它说得太少了,(对我)太若即若离了,它像是一个朋友,一个思想有许多相似的朋友,但即使在与他相处的时间中总是心心相印,不言而喻,也清楚地知道,他终究是另一个人和另一个故事,在我们相互感应的那少而又少的时间之外,是两个广大、深渺、无人可解的世界。我自己的那个深渊,终于还得我自己面对。
 

古代哲学的智慧

何为哲学?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作者阿多向我们传达的答案是:哲学是面向大众的、是教化人心的。就像帕斯卡所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能只被想象为穿着学究式长袍的人。他们生活中只有极小哲学和严肃性的部分,最多哲学的部分就是简单而平静的生活。”阿多一生致力于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哲学。或者说,他所追求的就是成为这样的人,践行这样的生活。当你在阅读时,你会感受到哲学不再只是一种理论话题,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阿多的语句是带着口语化、对话般、平易近人的。因而阅读的过程,就像与一位老友在促膝而谈,把酒言欢。并且,阿多的理念你将不会感到过于陌生,甚至有几分熟悉。带着大量对中国思想的引用,你会看到《论语》、《庄子》及诸多佛教思想出现在作者对西方古代哲学的分析探讨中,甚至这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被称为“汇通中西哲学的结合点”。

考古四记 : 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也许你不知道郑嘉励,但是你应该听说过这句话“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于上坟”;也许你不知道考古工作的真实面貌,但是你应该对《盗墓笔记》耳熟能详;也许你不知道考古工作者的生活状态,但是对于他们发掘出来的稀世珍宝你应该如数家珍。

《考古四记》为你展现郑嘉励先生从事多年考古工作的所见所闻,描绘墓葬发掘的现实场景。历史与现实,古人与今人,生与死,存在和虚无,考古工作者、盗墓人与普罗大众,学术韵味与田野气息……这些似乎矛盾却又紧密相邻连的事物都在笔者的极具趣味的文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书中,不仅仅有与考古直接相关的墓葬发掘的描绘,还有行路中的风土人情、古代器物之美、与考古相关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内容。笔者以独特的视角、干练老辣的文字介绍考古,将有实物遗留的、更可把握的、更有代入感的、有温度的历史展现给世人,阐述对考古、地域文化、器物与自然的看法,披露被岁月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秘密与故事。“考古,不能吃,不能穿,有什么用? ” ——这是个粗鲁的问题,也是个深刻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与笔者一起求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起跟随笔者的脚步探寻考古的奥秘与趣事,了解古人不为人知的神秘故事,探寻人性和各地的风俗文化,重新认识历史、世界与自我。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也许大家都知道,20世纪初发展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而相较于相对论的轰轰烈烈,量子力学的创立与发展更像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它由一个不起眼的线索开始,曲径通幽,渐渐的落英缤纷,乱花迷眼;突然间峰回路转,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转眼又大起大落,误入白云深处……

从“两朵乌云”开始,物理学的大厦轰然坍塌,而又在风暴的洗礼中浴火重生。跟随这本书的脚步,我们将会看到量子的第一声哭啼,见证薛定谔与海森堡的殊途同归,亲临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世纪大论战”,与著名的物理学 “全明星梦之队”合影;继续向前,我们会被那只又死又活的猫给缠住,在一片荆棘的路上,看到对爱因斯坦的上帝的最终判决;最后我们会到达道路分支口,前途迷茫,但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风景:哥本哈根诠释的实在、多世界的奇幻、还有超弦理论的精妙会让我们沉醉其间……

读完本书,我们会惊叹于量子力学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回味那个群星闪耀的20世纪。也许你会激发起对自然永无休止的好奇心,那正是本书的目的。在科学的旅途上,还有无数的秘密等待探索;虽然前面并没有路,但是踏出第一个脚印的人,说不定就是你呢?
 

关于三联,关于偶像

2019年37期三联生活周刊登了9篇关于经常饱受人们热议的娱乐圈偶像的文章,文章范围跨度较大,从偶像本身到粉丝到偶像培养模式以及偶像爆火的商业模式等等,给读者呈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

从《创造101》到《偶像练习生》,近年来选秀类节目又重新回到观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偶像明星从综艺中脱颖而出,吸引着万千粉丝。与原来不同的是现在的选秀节目更偏向于偶像养成,节目组把出道权完完全全的交给了粉丝,让她们成为决定偶像养成的第一主角。当拥有了这种参与度和体验感之后,粉丝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从而为自家的爱豆疯狂打call,说是全民pick也不为过。

为什么说偶像饱受争议?因为相比于一些重大的事件或者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偶像总是可以轻而易举的赚取大众的流量。而每次因为这种情况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总是偶像本人。我开始思考,问题是否真正的出在偶像本人?我们每次都去责备偶像是流量明星是否真的合理?不读这些文章,我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偶像的出道,也可以批量化、流程化。或许,真正造成偶像的流量如此巨大的原因,不是偶像本人,而是其背后的推手,一个操作偶像、利用偶像来牟利的商业手段。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

每一次心中涌起对了解人文精神的渴望时,我总会担心对它的误读,就像面对巨人时心底萌出的那份胆怯与敬畏。但是在翁贝托•埃科看来,误读就是对阅读的解构——绝对不要怕走得太远,即使阐释得有些过度。所以,当你鼓起勇气拿起这本书时,不需要补充艺术和人文背景,带上你的想象力就行了。但是,当你一旦知道这些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版画复制、摄影、电影、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和散文,等等)都归属于人文学科的表达,这里面大量涌现的,表面上风格迥异又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东西,仅仅依靠想象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灵魂的博学和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