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图书馆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你就像坐上了一班时光机,亲身经历这颗美丽的星球令人惊叹的生命历程。

每一个地球居民也许都疑惑过:被炙热岩浆充斥的地球,是如何变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时化身为如今的蓝色的精灵?

还有那些令人惊奇的事实:氧气居然是一种毒气?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人类?莫奈钟爱的象鼻海岸事实上是一团巨大的动物粪便?

诸如此类,让我们愈发认识到对这片居住土地的陌生。我们不禁发问: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我们真的了解她吗?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在作者的带领下,畅读45.7亿年前开始至今地球的每一个重要的故事。在欣赏她的起伏人生中,不断反思,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是否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是否爱护了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蓝天。如今,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等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对人类最严厉的批评。我不禁感慨,一个物种的形成也许要历经千年,但一个物种的灭绝也许不过百年。人类是无疑是幸运的,能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到地球这个温柔而包容的母亲。但如果还不认清现实,继续肆意妄为,等待人类的只有最终的毁灭。

当你合上这本书时,你会心一笑,赞叹于地球的神奇,感叹于人类的幸运,然后在心里决定:尽吾余生,爱护地球。
 

《摄影小史》

☆ 跟随本雅明了解 “灵光”

2

“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在眼前……”

Aura,是本雅明的一个提法,被翻译成了灵光、灵韵、气韵等。体现出一种时空观,一种对自然之物的观念及距离,还有一种“独一”与“复制”的辩证关系。虽远既近,片刻与永恒交错,感受自然,更通过自然回视自己,万物有灵。

☆ 你以为的“天真”和美学中的“天真”

“‘天真’可以有两种解释。拒绝参与阴谋,你就同那个阴谋无所牵连,可是保持清白也有无知之嫌……一种做法是全面接近艺术,意在使经验的每一方面都同艺术发生联系,而另一种做法是少数专家划定小圈子搞艺术。”

“真正的问题是:古代艺术的意义理应谁属?属于那些能够把它应用在自己时间生活中的人,还是属于古董专家这一文化阶层?”

大话5G 走进万物互联新时代

该书详尽地讲述了5G技术的由来、内容,以及对人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文章多以轻松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关于5G技术的专业知识,即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理解。目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中国的5G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相结合,已建立竞争优势。相信5G很快就能普及到日常生活中来,大众就能体会到相对于4G来说,5G技术的先进及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说:“发展5G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战略共识。5G将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业务体验,满足物联网应用的海量需求,推动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的重大飞跃,带动芯片、软件等快速发展,并将与工业、交通、医疗等行业深度融合,催生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业态。”5G的诞生定能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加快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也会催生新的产业,技术造福人类。

《人间草木有从容》

大家之作,大都用词平易近人,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如此。当谈到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的时候他用“吃油饼就蒜”,不是吃油饼加蒜,也没有说一口蒜一口油饼,而是“吃油饼就蒜”。我们看来,这样的说法不够书面,对于不知道的人也难以理解。但是,汪先生就这么真实描述出来,读到这里的时候,作为北方人的我,脑子里已经浮现出那种极其畅快的场景。如果换了文雅一点的说法,我怕是要好好琢磨一番才能理解意思。以点概面,汪先生的这本散文集,真真地写了自己的感受的同时,也很地道地表现了民间百姓的淳朴。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开篇是自报家门。我读过的书中,像小说传记之类的,一般都是编者在前言部分给作者来一个生平简介,取得了那些成就,而这本书却选取作者对自己的描述作为一个开篇,显得亲切、不浮躁,我想也更符合汪先生的风格。他讲道“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作为一个吃货,我更钟爱汪先生的美食人生这段部分。汪先生出生于江苏高邮、后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中文系、食物方面更多地介绍了昆明云南和自己家乡的美食,当然也有四川的豆花、内蒙古的煮全羊等,也描述了各地人的喜爱偏好,例如山西人爱吃酸菜、四川人爱吃辣、北方人爱生吃葱蒜等,这完全就是一份美食谱和各地美食攻略呀!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外界评价两极分化,分列神魔。此书好处在于实例较多,且言语口语化,故易读、易懂且有助于理解;坏处在于有种“为别裁而别裁”之感,且有诸多低级错误,诸多“创见”,略有“信口开河”之感。喜欢的读者,大多对南怀瑾所述感怀身受,或敬佩如此通俗易懂的解析;不喜欢的读者,大多为对《论语》有自己的研究和主观思想,或是提倡传统为瑰宝,不容侵犯。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逢彬曾评价,如果撇开对孔夫子原来意思的理解不谈,把南先生所说当成南先生自己的意思的话,有些话还是蛮深刻,对人生有启示作用的。但无论如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本《论语》,老先生传承、发扬国学之功与不严谨之过,确实功远大于过。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六版)

与名字的神秘感不同,这本书不像是一本高深莫测的心理学作品,更像是一本听觉物理学和听觉生理学的科普。本书详细介绍了的声学知识、听觉系统解剖、生理学知识和语音感知,书中穿插着大量公式、实验数据和统计图表来论证观点。作者描述了很多实验内容,并从听觉机制层面解释了这些实验结果,专业度极高。

全书的看点在于对听觉系统的全面科普,理科生看看一定会有一种开阔眼界的喜悦。

揭开女娲的神秘面纱——《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图书推荐

从小我们就听过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故事,在我们心里女娲就是一位创世救难的伟大女神,但却无法具体准确地描述出她的形象。本书作者意识到了女娲在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深入考察女娲神话及信仰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在古代文献中关于这位女神的记载和资料相当有限,而且支离破碎,限制了后世的研究。因此,他背上行囊,亲自到全国各地流传着女娲神话的地区走访,从民间口头及民俗生活中找到了相关的生动鲜活又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信息,在文献与田野、历史与现实的互补中完成了对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为了让女娲这一形象变得丰满、鲜活,作者在女娲文化传播过的地方游历,在每一处都经历过不同但都同样精彩的故事。这些过程也一定会成为作者生命中很珍贵的回忆吧!

这本书主要从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起源、存在的分布地点,女娲庙会及民俗戏剧,行业神崇拜中的女娲信仰等方面进行讲述。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行业神崇拜,这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行业神是各行各业供奉的用来保佑自己和本行业吉利兴旺的神灵,行业神崇拜是中华大地上重要的民俗事象之一。由于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是女娲的杰出功绩,民间百业由此延展生发,形成了种种含义别致、贯穿古今的民俗事象并和中国文化的许多其他方面相关联。从这本书里,还可以学到很多类似的、没有接触过的领域里的知识,令我收获颇丰。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

这是一本能使人沉下心、静下心并且不会感觉到负担的解读马克思的著作。它不是中学的政治书,不是大学时的马哲,它是两位日本学者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解读,并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的,关于马克思智慧的书。书中谈的是马克思的智慧,同时也是两位日本学者思想碰撞的火花,这种火花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马克思著作的兴趣,让那些连“马克思”的“马”字都不知道的人去明白“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正如作者内田树在前言中所谈到的,“我们预期的读者是——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是并没有读过马克思书的青年读者”。

《暴风雨》——莎士比亚

莎翁有一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莎翁说,“这是个问题。”这其实是个非常莎翁的问题,它在莎翁的作品中无处不在:

Prospero是一个宽大的人还是专横的人——这是个问题。

Gonzalo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是狡猾的人——这是个问题。

夏洛克是一个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这是个问题。

老问这种模棱两可的问题无不无聊——这是个问题。

总之莎剧的评论中有一大半都是这种人物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称作“冲突”——在叙事学里戏剧冲突是一个极宽泛的概念,或许莎学学者们所用的术语ambiguity“两可性”会更准确一些吧,所以我觉得把“To be or not to be”解释为“生存还是死亡”还是太狭隘了点,它其实蕴含了一切矛盾与冲突。作为一个极其善于揭示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却又不给出解释)、善于构造冲突(却又懒得解决)的作家,莎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

以暴风雨这部作品为例,列举一些个人印象深刻的“问题”:

Prospero和Ariel: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Ariel是向往自由的,然而同时又感受到了他在情感上对主人Prospero的依赖。我觉得Ariel比起“奴隶”感觉上更靠近“宠物”吧,Ariel需要的是自由还是陪伴,这是个问题。

历史与艺术交融之美 ——《历史及其图像》推荐

艺术向来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播文化的一种手段。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以艺术形象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往往空间艺术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认知。于是,先辈们使用绘画等手段记录历史,这标志了西方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即将视觉图像提升到历史证据的地位。弗朗西斯-哈斯克尔的近作《历史及其图像》便追溯了它的起源与发展。

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引人入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