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图书馆

贸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推荐理由

本书以“贸易”为主线,通过七个章节向我们展示贸易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与之交错共行。并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告诉我们贸易如何塑造了今日世界之格局。

仅从名称上看,它似乎是一本经济专业性书籍,但其中语言并不晦涩难懂,恰恰相反,作者很少使用专业术语,简练生动的描述,巧妙有趣的史例,让这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即使对经济毫无基础也能享受这份科普之趣。

此外,书中中国相关实例占比不少,也大大降低了我们阅读的门槛,很容易发现一些熟悉的陌生人,并以一位外国人的、经济学的新视角看待他们,未尝不是一种趣味。正如前序所言“中国的历史和世界贸易的历史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交织在一起了。”

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文明思想的多样与碰撞,如天朝大国对化外之民的统治中形成“朝贡”形式的政府间贸易体系,外国因其“不平等”的不服,对贸易的看法冲突;图皮人觉得为了自己后人乘凉而远航奋斗的法国人都是“一等一的大疯子”,不如相信脚下的土地可以养活每一代人;一桩桩,一件件,时空交错感便油然而生了。

——商学院2023级本科生 冯晓昂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推荐理由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是一部令人惊艳的著作,它以棉花产业为线索,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史的壮阔画卷。作者斯文·贝克特展现了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市场和政治手段来控制和塑造全球经济。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详细描绘了棉花产业的兴衰与演变,通过对棉花产业起源、发展和衰落的详细描绘,展示了棉花如何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相互影响。从欧洲的工业革命到非洲的殖民地统治,从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这本书呈现了一部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

作者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让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这些内容的深层含义。他通过研究棉花产业的兴衰,展示了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市场和政治手段来控制和塑造全球经济,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思考未来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启示。

聊斋志异

推荐理由

《聊斋志异》这本书以其鲜明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能够轻松地跨越时空的障碍,投入到每一个令人惊奇的情节中。

本书不仅是一部讲述神怪故事的小说集,更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的作品。通过冥界和人间的相通、人类与妖怪鬼魂的互动,在数个关于爱情、亲情、仇恨、恩怨、生死的故事中,作者展示了人性的贪婪、残酷、卑劣、纯真、善良、高洁等多方面的复杂性。这对于理解自己和他人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中国文化、历史、民俗感兴趣的大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小小的文化符号,从中你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读《聊斋志异》,你会发现古典汉语的韵味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但却也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这不仅能够提高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增加你对于汉字和汉语的感情。

不管你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学者,亦或是想要更多了解人性和社会的观察者,《聊斋志异》都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风流去

推荐理由

当代写作讲故事者众,然而大部分文字粗糙,观点陈旧,毫无长进。听者则大多将读书只转化成生活技巧,毫不理会文字生活之上的“理”。鲍鹏山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写下了《风流去》,借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高贵和苦闷教育并警醒世人。诚然,“怎样生活”这一话题从不改变。但对于生活之上之物却少有人涉及。

在本书中,关于“生”的探索,在魏晋时期不再正常。由于门阀等级森严,知识分子只能“穷而独善其身”,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无处可施。作者发出了疑问:生则“腐骨”,死也腐骨,那为何而生?

在知识与文学这一方面,作者给予启发,即阅读知识不只是“我认为”,也是很多精英的心血结晶,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使命。时到如今,人们热衷于拿来主义,理解知识与文学的出发点也总是希望对当下有益。在作者鲍鹏山看来,认为传统文化没有实用价值的人,就是最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人。工具理性视角下的实用价值,产生于近现代,经常以割裂的视角看待事件。而历史中所有的事件与人物,都是我们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所有的历史凝聚起继往开来坚持正义的风骨,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根。作者以他的深情和寂寞,辨析文理,从人的角度理解经典,展示了一场五千年来浮浮沉沉的人文风景。

自卑与超越

推荐理由:

在医学领域,自卑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严格的考核和激烈的竞争,很容易让人陷入自卑情绪。然而,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如何培养自信心,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的超越。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更有关于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的探讨。作者阿德勒以简洁清晰的语言,深刻地剖析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给予了读者许多启发和思考。同时,他提出的一些克服自卑感的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借鉴和指导。

我最欣赏的一章是谈论如何培养积极思维来克服自卑。作者指出,自卑感往往源于对失败的过于重视。我们应该关注成功的部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每次失败都应视为提升的机会,而不是定义自己的价值。这给了我很大鼓励,在学习道路上不再自我否定。

因此,我强烈推荐《自卑与超越》给深陷自卑或面临挑战的人,以及其他对心理学和个人成长感兴趣的人。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挑战,实现个人的超越。

茶馆

推荐理由

古老的茶馆,流淌的时间。阳光透过窗棂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光线下的茶馆像刚打开卷轴的古画。茶水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镌刻着时代的气息,唤醒了沉寂已久的记忆。在裕泰茶馆中,各色人物汇聚于此,彼此交织着命运的纽带。饱经沧桑的老掌柜以沉稳的目光注视着茶客们。他们是时光里的过客,虽然岁数不同,却都经受着生活的考验。茶馆里有官员的权谋,商人的算计,还有底层的呐喊。他们各自背负着心思和苦衷,在这片微妙而坦诚的空间里让真与假互相碰撞。

当呼吸化为空气

推荐理由

这本书是神经外科医生保罗的回忆录,是从生到死的一本自述。关于他,关于他的病人,关于他所经历的一切。透过薄薄的书,感知保罗对于生死的思考,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

保罗是一名优秀的终身学习者,甚至做到了从文学到医学的跨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拼了命地追求知识,追求极致,追求意义。病情稍有好转便继续站在手术台边上,为了自己追求的未来而继续奋斗。

医生不仅仅是看病,更是在看人。既要像机器一样减少失误,同时又还需要保持着为人的灵魂。作为在生死线上操刀的医生,保罗一点点意识到生命无常。在面临尸体,面临一点点被解剖的当下与现实时,保罗发觉要忠于自己生命的意义。
在看书时,很难接受这样风华正茂、富有责任心与人为情怀、拯救了无数人的医生突然被自己无数次接触的癌症打倒,被万分之一的概率击中。以为即将迎来好转时又再次被病痛击倒。

呼吸是我们活着的证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空气。呼吸化为空气是生命中再平常不过的进程,但作为人,要让这一进程尽可能地拥有人的意义。我在想,当呼吸真正化为空气的那一刻,是否又是人真正消逝的那一刻。

世界观

推荐原因

《世界观》是一本独具深度和广度的书籍,深刻探讨了自然世界的科学观念演变史,以及与之相应的哲学工具。当你开始反思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时,你可能会被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所困扰:世界观到底是什么?你是否曾思考过,不同地方的时间是否流逝一样,人类是否真的比其他动物更高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事实?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基础,《世界观》正是可以引导你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一本书。

许多人以为摆脱成见很容易,只需深入地探讨和思维风暴就能解放思想。然而,事情不那么简单。这就像把旧拼图中的一块知识拿走,留下一个空缺,又试图用一块貌似对立的拼板填补,要么完全不匹配,要么最终只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旧观点。作者理查德·德威特用“观点体系”来定义世界观,将不同观点比喻为拼图的一块块拼板,相互联结。这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社会主流文化观点的构建过程,同时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并引导我们探索世界观的演变,为正确看待世界提供指引。

《世界观》不仅是一本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一本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的书。它挑战了我们的固有思维,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并帮助我们建立更坚实的认知基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推荐理由:

我在高三读到了这本书,本意只是作为议论文写作思路学习和收集作文素材之用,但阅读第一封信之后,处于高三备考极强压力之下的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力量与信心,并与朱光潜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本书就正确面对挫折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朱光潜先生在信中反复强调,“我们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笔者认为这是面对挫折应有的态度,人生的路途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有踏实、稳健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在遭遇挫折时更有韧性,不会被轻易打败。朱光潜先生教导我们要“从基本上做功夫”,要关注自我,勿随世俗图近利。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的眼光和言论左右。

他还强调“要有信心、恒心”,他指出中国青年的首要任务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这种信心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成功也需要恒心,只有那些能够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在自身的体验与成长方面本书也有很强的启示性。

刀锋

推荐理由:

《刀锋》是我最近很喜欢的长篇小说,对我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姆在这部旷世巨著里通过构造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空前繁荣格格不入的年轻人,拉里·达雷尔,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经济繁荣的穹顶下暗藏的人类精神危机和文化没落。

《刀锋》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其对人存在价值的思考。人的价值在哪?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也一直在被思考的重要哲学问题。毛姆客观冷静地表现出了人存在的基础可能在于人的欲念上,也正是欲念构成了人们实践的最终动力。而我们知道,欲念往往是与生俱来的、利己的和不受控制的,完全由欲念支配的人的存在似乎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从浅显的饿了吃,渴了喝和困了睡到不顾一切的排除异己,追求物欲……从人类的历史沿革来讲,每当这样的思想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头脑,人类总会面临自己把自己推向诸如战争一类的灾难深渊中去。他们也总会否认自己曾经创下的诸如制度规程等自以为真实的一切,转而将善与恶的界限模糊,最终走向堕落的深渊。如何拯救人类,或者说,如何拯救自我,在毛姆看来是必须要通过追求自身的心灵完善和追求心灵的平静。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想要获得心灵的救赎就需要让自己心灵更安静些的同时保持对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徐徐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