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图书馆

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推荐理由:
《如何写作》是一本充满启发和洞察力的珍贵宝藏,以其流畅的行文、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意义而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写作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指南。安·拉莫特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写作导师,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中肯建议,给初学写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这本书探讨了写作的意义和态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并分享了写作的方法、习惯和技巧。安·拉莫特深入探讨了写作素材和灵感的获取,同时强调了对读书和人生的态度的重要性。与其他教条主义的写作指南不同,这本书通过安·拉莫特真实的经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示了写作带来的珍贵体验和丰厚回馈。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作家朋友的嫉妒心理,展示了作家对写作的深厚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初学写作者还是已有一定经验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它告诉我们写作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巧妙地克服它们,并揭示了写作带来收获。

伊凡诺夫

推荐理由:
   这本书是戏剧形式,全文有大量故事人物的心里独白和对话,还有简短的关于人物的神态描述,读起来颇为生动,便于读者带入和理解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同时,《海鸥》一文颇具深刻寓意,从初读文章读者会认为海鸥象征的是妮娜,而随着剧情跌宕起伏,读者不仅恍然大悟,原来海鸥是指特里果林。多年前他开枪打死了海鸥,最终也用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他看似什么都有了,却失去的最重要的东西——生命的方向和意义。这一中心思想和《伊凡诺夫》异曲同工。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最终都选择枪决自己,读者看来是妥妥的悲剧,而契诃夫在创作时的定位却是喜剧,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意味。曾经有一位日本著名作家点评契诃夫在《海鸥》中展现的幽默,他对访谈的人说:“我们现在这么认真地坐在这里难道不可笑吗,一个人在很认真地做一件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必然有其终点,但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到来,生命伊始就充满了荒诞。我们按照现世划定好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无数人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用别人的爱去定义存在。正如特里果林这么多年努力写作其实只是为了得到母亲的认可,而最后他成名了,也成为了母亲的骄傲,却永远迷失了自己:“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写,为谁而写”。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是“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活,为什么而活”。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推荐理由:
海明威每一篇著作无不在践行阐释着他的“冰山理论”——“更少即是更多”,即删除比添加素材更重要。他的作品往往从战后“迷惘的一代”入手,用精炼的语言集中展示着他的生死观、爱情观、战争观。

《乞力马扎罗的雪》偏向于展示爱情与生死。海明威用不同人面对爱情的不同态度,面对生死的不同选择,含蓄地展示了“迷惘的一代”的迷惘。

读此书,去品味不同人面对不同事情的反应与态度,以书为镜,以书为警,警惕陷入迷惘的一代的人生圈套,探寻海明威真正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

虽说是短篇小说集,又不同于本书的小开本外观,我并不认为本书适合碎片时间的消遣。海明威在他简短的文字里蕴含了太多的内涵,他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门槛,并不适宜碎片时间、人心不安之下阅读。正如他自己坚持的文学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在水面上”,我们需要相对安定的环境与相对大块的时间去读、去品、去理解海明威真正要表达的精神内核。


不成问题的问题

推荐理由:
书名《不成问题的问题》,正是主人公丁务源的为人处世的反映。嘴上说着什么问题都“不成问题”,实际上是不去解决本质的问题,而是用各种小聪明来敷衍、蒙混过关,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正是农场腐朽的根本原因。书中的高潮正是“会做人”的丁务源与“会做事”的尤大兴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会做人”的丁务源无能无才却能左右逢源,深得人心;“会做事”的尤大兴才学兼备却因不懂人情世故,被排挤、被打压。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正是反映了现实社会,是“做人”更重要,还是“做事”更重要。最后,“会做事”的尤大兴被迫离开农场,短暂的农场改革以失败告终,一切归零,农场恢复原来的腐朽。作者用这样幽默诙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道理,对这般人情胜务实的现象的讽刺。

中国人眼中的美

推荐理由:
我偶然翻到这本书,翻看目录,“大象之美、气韵生动、中和圆融、传神写意、意在言外、比德思维、吉祥意识”这些词汇把华夏文化的基因展现在眼前。血脉相系,当我认真阅读此书时,也就跟随着作者一同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不意味着这是一本理论书籍,大量的案例集合于本书,那些图文似乎在提醒我们,提醒大家停下脚步去发现美、感受美。我们也会由衷的感叹,那蓬勃、典雅、浪漫、气定神闲的中式独特审美,原来源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自信,长存于千年岁月绵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成为中国人传承数代的精神底色。

质数的孤独

推荐理由:

初次看到这个书名和作者物理学博士的身份会觉得这本书大概晦涩难懂。但作者用简单又特别的两个概念概括了两位主人公——“质数”马蒂亚和“孪生质数”爱丽丝。孪生质数,像3和5、17和19,像1877和1879,它们之间只相隔一个偶数,距离那么近,却仍然是无关的两个质数,而且“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回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越来越难遇到”。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这样一组孪生质数,即使心里都有彼此,即使想要接近的感情非常强烈,但最终却被现实的种种障碍所分隔。就像毛姆的《月亮和十六便士》里写的那样:“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读完这本书,读者将会对“孤独”有更深刻的体会。


霍乱时期的爱情

推荐理由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所著的小说。在书中,马尔克斯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米娜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爱恋——是“跨越”而非“持续”,因为这一过程是间断的。在半个世纪前,主人公阿里萨在爱上费尔米娜之后,在“鼓足勇气把情书递给费尔米娜等待回信的日子里”他开始变得寡言少语、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夜夜难眠;他“腹泻、吐绿水,晕头转向,还常常昏厥”。作者敏锐地抓住了爱情与霍乱皆可致人痛苦,又使人更加懂得生命珍贵的共性,以霍乱象征爱情。在现实的阻碍将二者分开之后的半个世纪,在费尔米娜丈夫去世之后,阿里萨重新向费尔米娜表露心迹。经历重重磨难,越过道德的、世俗的偏见之后,他们以爱情来结束他们的生命,船长则为他们升起代表霍乱的黄色旗帜。在爱情与死亡之间,瞬刻成为永恒,而半个世纪的曲折则成为瞬刻,他们凛然的尊严在其中显现出来。

小王子

推荐理由

“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每一次读《小王子》,都会给我带来全新的感受。我看到小王子因为玫瑰对他说了谎话而产生了嫌隙,但是在走遍了各个星球,碰到了地理学家和小狐狸之后,他才意识到他的玫瑰一直在用行动体现着对他的爱。他倾听她的抱怨与吹嘘,也倾听她的沉默,她是独属于小王子的玫瑰,他们之间的牵绊是远超于其他人的。我会想起生活中的我们,也许也需要很多时间来理清我们与家人、朋友、恋人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可能会发生争吵与猜忌,但是一路走来,时间会让你明白一切,回首过去就会发现所有的节点都会渐渐明晰,当我们有了足够的经历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我们处在怎样的一段关系当中,从而对自己进行调节。

罗安达, 里斯本, 天堂

推荐原因

罗安达,里斯本,天堂》是一部极具感情色彩和启迪性的长篇小说,贾伊米莉亚·佩雷拉·德阿尔梅达通过生动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后殖民世界的幻想和幻灭,以及漂泊异乡者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这本书的亮点在于作者对非洲新移民边缘群体对理想的追求中所体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极具震撼性的视角。

此书的主题涉及种族、性别和身份问题,寻找解决个人困境的方法,展现了非洲文学的悲悯美和复杂性。作为非裔女性作家的贾伊米莉亚以克制的笔调、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描绘能力,为读者带来了极具美感和沉浸感的阅读体验。

此书的情感部分非常出色,翻译者桑老师对情感表达的翻译非常精湛流畅,读者可以感受到原文中情感表达独特的克制和深刻,具有极强的共鸣感。此外,书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如卡托拉在普拉泽雷斯公墓遇到的一条狗的对话,以及父亲佩佩对亲生子阿曼迪奥的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等,深刻体现了边缘群体漂泊异乡的无助和渴望得到身份认同的心理,同时也展现了友情和爱情的坚韧和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