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 阅读更多 关于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 656 views
推荐理由
这真的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和大多数小说一样,它并不只停留在科学和幻想,最终都会归结于人:通过描写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做出的特定反应,或者折射出的某种特定心理,来表达一种跃于文字之上的内容,从而带给我们更多思考。
推荐理由
这真的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和大多数小说一样,它并不只停留在科学和幻想,最终都会归结于人:通过描写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做出的特定反应,或者折射出的某种特定心理,来表达一种跃于文字之上的内容,从而带给我们更多思考。
读者书评
刚上大学时最初接触哲学,我便被西方哲学理论体系所吸引,其思考之广,体悟之深令我折服,甚至很多思想都是医学、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的萌芽。“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就写得很不错”,在小叔的推荐下,我将信将疑地阅读起来。
推荐理由:
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对世界格局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代,新冠疫情对世界格局的冲击究竟体现在那些方面,影响面有多大?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对此需要有一个清晰和理智的认知。《百年大变局遇上百年大流疫》一书站位高远,思想深刻,既有历史的眼光,也有前瞻的视野,对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建议,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希望本书能够为同学们思考和研究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形势、中国与世界关系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接续奋斗!不同于以往党史读物,《百年大党面对面》一书集“四性”即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赤子情怀!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百年的苦难辉煌,这一百年的浴血荣光,映照着一个政党矢志不渝的追寻与奋斗!
用了一天把这本书看完,和作者写它一样,一气呵成。鄂温克族的史诗,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任岁月流转、风云变幻,人物鲜活,自然丰美,苦难和幸福永远如影随形。
作者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又持久的热爱,在她的笔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大兴安岭山脉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
她用饱含温情的目光注视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在温柔又有力量的描述中,我们认识了右岸最古老的“原住民”——驯鹿:“只要你在它们的颈下拴上铃铛,它们走到哪里你都不用担心,狼会被那响声吓走,而你会从风儿送来的鹿铃声中,知道它们在哪里。我们的驯鹿,它们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伴着,喝水时能看着水里的游鱼;冬天呢,它们扒开积雪吃苔藓的时候,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听到小鸟的叫声。 ”
认识“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而有趣的“北部森林的秋天,就像一个脸皮薄的人,只要秋风多说了它几句,它就会沉下脸,抬腿就走。”
《当下的力量》是一本相当独特的书,它关乎心灵,指导人们灵修,却又无关乎任何宗教。在书中埃克哈特·托利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消极的能量场,它以痛苦为食,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我们的每一个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被很好地处理,都会被它聚集起来,成为它潜在的力量。
大多时候,我们焦虑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对过去已发生事情的后悔以及对未来未发生事情的担忧。可正如托利所说,事实上我们唯一能拥有的就是当下。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把你的大脑和能量聚焦在当下,从而获得巨大的效率与充实感。通过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而在思维中创造那种空白。就是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时刻。在这种空白中,你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你没有在思考,这就是冥想的本质。
“大拙至美”这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至高概括,外表笨拙,却蕴含真美。此书图片均出自梁思成先生手稿,他希望“以西洋物质文明发扬我国固有文艺之真精神”。他说:“我所唯一可以奉献给祖国的只有我的知识。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把我的全部只是献给新中国未来的主人,我的学生。” 隔着书页,我也能看见这位建筑师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国建筑民族性的赤子之心。
——华西临床医学院 杨子骄
这本书把历史、建筑和情感融和在一起,刚开始看从里面的手绘和草图可以感受到的是理工建筑的方方正正,但仔细阅读后又可以体会到梁思成先生在以建筑作为载体往其中倾注作为一个建筑家的情感,感觉之前的方正规整坚硬的建筑变得柔软细腻起来。这或许就是大拙至美的最高境界吧!
——生命科学学院 欧阳新雨
“慢慢走,欣赏啊!”是《谈美》中参悟的人生哲学。《谈美》充斥着对人生和境遇的思考。多数人爱念过往或别处之美而不满当下与此境,孰不知这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一定要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艺术和实际人生存在距离”。
然而,人生也可以“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但凡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同时它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人生行在路上,不过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化学学院 杨雨荷
让人一头雾水的开头,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展现在我的面前。每一个在人群中擦肩而过却毫不在意的人,内心或许都充斥着不为人知的焦虑迷茫。因为自身能力和外界期待值的不匹配产生的挫败感和迷茫让我们惴惴不安。担心不能尽善尽美,害怕在乎的人会在耐心耗尽后失望离开,我们,甚至整个社会,都在焦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但这本书让我逐渐释然:我们通过和他人的联结汲取养分,或是赞扬鼓励,或是失望否定,一切源于外界的重负都在塑造着更加趋于理想的我。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承认我的焦虑,我感受着孤独和无所适从,然后转化为生活的力量,转化为爱、理解、宽恕和希望。我想,这就是它想告诉我的。
七绝是古典诗歌中一种比较有代表的诗体,虽然篇幅短小,却具备了各种诗体的特点,其语言灵动,含韵深沉,往往受到诗歌爱好者的欢迎,但登堂容易入室却难。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选取的都是极有名极精彩的唐诗,有对词语的解释,有对典故的展开,有诗歌创作背景的考证,也有同类型诗歌的对比呈现。其并没有像诗歌鉴赏辞典一般,断裂地罗列资料,而是以女性的细腻娓娓道来,阅读一首诗,就像检点一段尘封于历史烟尘的往事。以单首诗歌来安排行文,可以午后读,可以枕边读。可以说,这本书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是恰恰好的,于耳熟能详的诗歌中讲出新意来,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对于文学研究者,此书亦有读的必要。沈祖棻先生在解析诗歌时,既有诗歌抒情与写作类型的溯源,又涉及同类型诗歌的横向对比,受该诗影响之创作的纵向对比;既列出历代评论家之评语,又分析了其评点中的是与非;言语皆有根据,时时兼顾考证,甚至各别观点是当前学术界所忽略的。在习以为常的内容中发现问题,正是此书的优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