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图书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推荐理由:

也许初见这本书名字的你,和我一样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觉得这大概是本童话书吧。

第一次阅读时,书里一开头就诉说了蛤蟆先生的现状:外出旅游回家后,突然从爱闹爱笑变得郁郁寡欢,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初读此处,只是感觉非常好笑,比如“鼹鼠用力一拉,后门出乎意料地开了。屋子里面是他从未见过的有史以来最悲伤的蛤蟆。”从现实里呱呱捕食蚊虫的蛤蟆,到将其拟人化,变得“有史以来最悲伤”,并不是一件容易产生共情的事情。

在故事中,蛤蟆的自我嫌弃令人印象深刻,自我嫌弃的情绪造成它严重的精神内耗。蛤蟆先生曾哭着对咨询师说:“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他在生活里打不起精神,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连他的朋友们他都觉得“他们对待我的态度都非常可怕”。

书中第九章,苍鹭提出“挑剔型父母状态”的概念,状态包含“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等特征。在苍鹭“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的警示下,蛤蟆先生进行了深入思考,虽然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恼怒等情绪,但最终也领悟了苍鹭的寓意。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推荐理由:

《我们时代的神经和精神疾病》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作品,即使是对神经科学并不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启发。作者埃里克·坎德尔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和神经学家,因对记忆存储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奖。

与身体的其他部位不同,大脑拥有独特而复杂的结构。人体由约37.2万亿个细胞组成,而大脑的860亿个神经元构成了一套精密的网络。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细胞体,一端是接收信号的树突,另一端是传递信号的轴突及其末端。神经元通过名为突触的微小区域传递电脉冲,建立彼此间的通信。这一发现源于19世纪末西班牙科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提出的神经元学说,即便时至今日,依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石。

人类通过知识、思想、感受、信仰和行为建立起对自身的自我认知。那么,神经活动是如何孕育出独一无二的个体意识的?坎德尔在书中坦言,健康和正常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但当神经元之间的精密连接被扰乱,大脑疾病便随之而来。他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展开探讨,试图回答一个深刻的问题:当大脑功能失调、遭受创伤或疾病折磨时,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如何改变?

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

推荐理由: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爱情似乎也变得脆弱不堪。但你是否真正了解,是什么在悄然改变我们的情感世界?《爱的终结》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把钥匙,为你揭开现代情感关系的神秘面纱。伊娃·易洛思,这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家,用她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学术视角,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爱与痛、希望与失望交织的世界。她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剖析,直击当下情感关系的病症,如日益常见的分手、离婚,以及不断下降的生育率等,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爱情的困境与抉择,让我们在震撼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生活。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佳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自由婚恋模式下寻找真爱,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无论你是正在经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还是对未来充满期待与迷茫,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同时,易洛思在书中不仅分析了现代情感关系的困境,还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思考。她鼓励读者在面对情感困境时保持理性和冷静,学会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真爱。

焦虑的人

推荐理由:

《焦虑的人》是一部既深刻又温暖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巴克曼以其特有的轻松幽默的写作风格,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既好笑又感人的故事。书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抱怨和疑问,这些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心理状态,他们面对婚姻、工作、家庭、育儿、投资、医疗和人际关系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感受到的压力与焦虑,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读完之后,我意识到,焦虑其实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并不是敌人,而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理解的朋友。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每个角色虽然各有各的焦虑与不安,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用爱与希望去寻找出路,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让我深受鼓舞,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很适合在压力大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读,因为它能给你带来一种温暖和治愈的力量。它让你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愿意去面对和拥抱它,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幸福。

——商学院2023级本科生黄茂好

十八岁出门远行

推荐理由

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篇文章。初遇是在高中——语文作业中的阅读题。我对它印象深刻,违反常理、荒诞不经的情节一度让当时的我读完呼吸不畅,而老师在讲评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它是“实验文学”“先锋作品”——这类作品往往不是为了取悦读者的。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原来文学也是可以做实验的!我因此对它印象深刻。

而今既加冠的我再读这篇,也能理解为何当时的自己会有那般感受了。

先简单讲一下小说梗概: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十八岁少年背红背包远行,搭车后遇车上苹果被抢,他正义出手却遭殴打、背包被抢,最后在车里过夜,领悟到“原来一直寻找的旅店,在这里”。

谈及这篇小说创作过程也奇妙。彼时将近四十年前,余华要参加北京笔会需带稿子,忽地想起小报上抢苹果消息,便写了相关故事,半天写完。上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热兴起,余华先锋意识觉醒,《十八岁出门远行》让他载入文学史,这年堪称“余华年”。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推荐理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仅是一本回忆录,它是塔拉·韦斯特弗献给世界的一封深情的信,诉说着一个从重重束缚中挣脱、向着自由飞翔的灵魂之旅。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仿佛能听到塔拉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它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想象一下,一个从未踏入过传统教室的女孩,是如何通过自学的力量,一步步走进了剑桥大学的殿堂。塔拉的故事,如同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无论环境多么艰难,教育总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有勇气去追求,有决心去学习,每个人的生命都能绽放出不同凡响的光芒。

在塔拉的笔下,我们不仅看到了她与家庭的纠葛,也感受到了她在追求个人自由和认同时的挣扎与成长。她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挑战。它让我们思考,家庭与个体的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选择,以及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道路。

优秀的绵羊

推荐理由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书名就吸引了我。何为“优秀的绵羊”?“绵羊”适合圈养,适应性强,没有目标,容易被裹挟着前进,正如书中所说的“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这本书常常会引起我的共鸣,引发我的思考,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上了大学就一切都好了吗。

由于选拔标准本质和现象的割裂,我们为了达成目标常常过度追求量化的指标而忽略背后的本质目标,这也会让我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因材施教,常常与弟子一起讨论,不仅有做人、学习、教育,还有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重要问题,尊重学生的差异,启发学生的思想,苏格拉底也是如此。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为人师表的典范,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我们期待和想要看到的,仅靠填鸭式教育远远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推荐理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可以用一个简短的公式来描述:50%的写作+50%的思想=100%的成功作品。

帕尔默的高明在于其难得的写作才能,能将严谨的分析与高雅的言辞融为一体。得益于作者数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作者始终坚持由浅入深,从一次尴尬的课堂、一段师生的交谈,又或是一个同行的有趣见闻,聊到呕心沥血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育理论。我常觉得自己是在和真正的帕尔默对话,他的语言时而义正言辞,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像坐在藤椅上的老汉,一边摇扇一边卖力又用心的讲述往事,张牙舞爪间彷佛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喜怒哀乐,时而又像辩论场上的辩手,观点和现状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将人带进他构思的教育世界中。

在挖掘心灵深井,碰撞思想火花上,帕尔默也从不让读者失望。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全书的所有立论都基于这个简单的逻辑,并以此展开帕尔默对教师心灵、对恐惧、对求真共同体等的一切思想。他总会在一切呼之欲出,急需要金句良言来总结刚刚阅读到的一切时,用精练的文字精准的发射自己独到的思考,像一颗子弹击中心脏,没有让心脏停止,反而让心脏跳动的更厉害。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推荐理由

(1)观点大胆新颖,引人深思

作者作为冲突论的代表人物,时常会有一些惊世骇俗,甚至“大逆不道”的言论,以至于在看完本书后,自己对于“教育”的印象以及观念都可能会被重构。这些言论中不排除个别确实有失偏颇,略显偏激,但确实能够很好地启发思想。我们会丢掉以往的滤镜,重新打量我们的教育。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推荐理由

对于那些在文科或理科之间徘徊、寻找自己学习方向的学生,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思考路径。书中对文理之争的探讨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当前,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倾向于认为理工科更“有用”,就业前景更好,而文科则“无用”。在“重理轻文”观念盛行的环境中,作者吉见俊哉对此提出了强有力的反驳。

吉见教授认为,文科的价值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生产,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重新审视社会的价值尺度。他区分了“完成目的型的有用性”和“创造价值型的有用性”,提出文科擅长质疑和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相反,理科虽然注重在短期内产生具体成果,但如果社会的价值尺度发生变化,理科的“有用性”也会随之失效。这一分析深刻揭示了文科对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用”,更在于它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质疑与创造。

此外,书中关于“大写”的大学概念也非常值得借鉴。在现代社会,知识获取和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年轻人或学生的专利。吉见教授主张打破大学只属于年轻学生的传统观念,提出“人生三度入大学”的理念,即大学不仅应为18岁的高中毕业生服务,也应成为35岁的职场人和60岁的退休者再教育的场所。这样的思路对中国大学未来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特别是在终身学习日益重要的今天,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