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阅读更多 关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348 views
推荐理由:
也许初见这本书名字的你,和我一样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觉得这大概是本童话书吧。
第一次阅读时,书里一开头就诉说了蛤蟆先生的现状:外出旅游回家后,突然从爱闹爱笑变得郁郁寡欢,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初读此处,只是感觉非常好笑,比如“鼹鼠用力一拉,后门出乎意料地开了。屋子里面是他从未见过的有史以来最悲伤的蛤蟆。”从现实里呱呱捕食蚊虫的蛤蟆,到将其拟人化,变得“有史以来最悲伤”,并不是一件容易产生共情的事情。
在故事中,蛤蟆的自我嫌弃令人印象深刻,自我嫌弃的情绪造成它严重的精神内耗。蛤蟆先生曾哭着对咨询师说:“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他在生活里打不起精神,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连他的朋友们他都觉得“他们对待我的态度都非常可怕”。
书中第九章,苍鹭提出“挑剔型父母状态”的概念,状态包含“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等特征。在苍鹭“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的警示下,蛤蟆先生进行了深入思考,虽然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恼怒等情绪,但最终也领悟了苍鹭的寓意。